盘活乡镇卫生院面临的5大现实困境
时间:2023-04-01  浏览次数:663

  踏入体制内的大门,既意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同时还能缴纳并享受三险一金、五险一金不等的事业保险。

  至于“体制”外的,基本是临时工。他们既没有编制,也没有养老保险,同工不同酬,随时可以被解聘,也随时可以走人,来去相对自由,但就是少了兜底的福利。

  体制内外的巨大差异,让临聘人员找不到归属感,主观能动性不高;同理,有些旱涝保收的体制内人员,因为找到了踏实的工作,在提供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偶尔也会有怠工的现象。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卫生院的发展。

  有的乡镇卫生院,主动降低要求,只要是干过护理,有意向做护士的,不管有证没证,都可以边上岗工作边考证,但即便这样,岗位仍鲜有问津。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乡镇卫生院病源有限,而护士的薪资待遇又直接和绩效挂钩,除了大专或者本科几百元钱的基本工资外,没有足够多的绩效工资作支撑,自然也就没有岗位吸引力。

  二是,虽然多数招聘启事打着工资面议的旗号,但用人单位实际开出的“价码”并不高。来应聘的往往不是因为工作量大、太辛苦为由干不下去,而是薪资待遇和劳动付出不相匹配,难以坚持导致不欢而散。

  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护士多为女性,年轻护士流动性大,而中年骨干护士多已成家立业,出于照顾家庭、孩子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在离家太远的乡镇工作。她们宁可选择县城离家近的医院甚至私人诊所上班。

  就拿刚才提到护士岗位来说,尽管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但在职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配置决定了,有些刚招进来的职工只能以先被抽调或者身兼数职的形式暂时待命。

  每个岗位都有固定的人事安排,即便已经入职的正式人员,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合适的“岗”,享受不到职称晋升的薪资待遇。

  在编不一定在岗,在岗不一定在编,不在编也不在岗的,却大有人在。在部分基层卫生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很多人眼里,随着医生年龄的增长,临床经验也会逐渐丰富,自然误诊率低,可信度大大增加,所以备受广大病患者追捧。

  但在基层部分机构的高年资医生,却被现实无情打脸。因为缺少进修学习的时间和动力,这部分医生往往失去了年轻时积极进取的激情,所以业务能力相对滞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卫生院管理层在重视青年医生专业培养的同时,也不能让年纪大的中老年员工在岁月的流逝中失去了斗志。

  当下的乡镇卫生院,在国家强基层的号召下,发展已经驶上快车道。很多人都说,全科医生已经成为乡镇卫生院的“香饽饽”。

  但笔者发现,现实问题是,二级以上医院,大多越来越注重专科细化,即便设置了全科门诊,大多形同虚设。

  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基层诊疗仍是重头戏,全科医生原本应该大有用武之地,可从目前落地情况来看,依旧不容乐观。有些机构全科医生门诊还是依旧冷冷清清。

  可喜的是,两会后涉及基层医改的文件层出不穷,让笔者这名“老兵”看到了未来乡镇卫生院发展生出的新活力,希望地方相关部门、机构主管领导能够利用好这些得来不易的机会,真正给卫生院插上翅膀,奋力翱翔。




上一篇:日媒:越来越多日本学校考虑废除“校服绣姓名”传统   下一篇:乡镇公务员考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