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帕菲克为什么上热搜?
时间:2023-02-08  浏览次数:663

  一则“1月26日,贵州黔南州某寨乡亲集资出力拓宽道路,很多人主动出让土地拆院墙支持”的短视频点赞破万,被评论为有大格局,利人利己。但也有评论无奈点出自家村子的人寸土不让,还阻三阻四。实际上,村庄道路是公共品,道路是否畅通、笔直、宽阔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出行秩序,影响乡村治理,值得重视。我老家村里的道路的变化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坐标豫东北黄村。过年回到农村老家,看到院子里长出了荠菜,就想去田地里挖野菜吃。于是,往离家最近的南边地块走,发现以前那些通往田间地头“四通八达的、宽阔的、笔直的”道路变得越来越“堵、窄、歪”。

  首先,原来可以开三轮车去农田的路,被堵住了。走这条路要经过A家门口,去年下暴雨,A为了不让雨水影响自家出行,就在B家屋后堆土堵起来,避免B家那边流向坑里的雨水漫过坑淹掉A往村里走的近路。然而这一堵,使得B家排雨出路由前后两条变成一条,直接导致B屋子里灌水。B气得全家出动跟A家大吵了一架。为了出气,B直接在自家门口堵住了A往南必经的出路。A、B两家一堵,那条我们以前经常开车去南边地块的路就有了两道拦截,无法通行。吊诡的是,A堵B排雨水的那块地正是他买来用来做出路的地,这下不仅没做成出路,还少了一条出路。更令人闹心的是,A堵B排水路产生了更大的负外部性,村西头十几户往东边地块、村北头十几户往南边地块的路均无法通行,每家都暗暗叫骂,等待合适契机加以惩治。

  很快,契机就来了。去年农历四月初八,C闲来无聊,拿着打火机烧杨树飘下来的小白毛,不料风一刮,白毛被吹到A堆放的柴火上,柴火烧着了,连带着烧死了柴火边儿的两棵树。而这柴火堆放的地皮是村西头D家自留地,D早就对A堵住了自家往东边地块的路不满,所以当A和C各自拿着2000块钱向D赔偿时,D完全不接受。后来,D接受了C赔偿两棵同等大小粗细的活树,对A则进行惩治,联合西头另外几家,围绕A房子四面挖了起过膝盖深的沟,意图堵住A的出路,让A无路可走。A试图将东边被挖沟处一家自留地做出路,但别人既不跟他换地,也不卖给他,因为他在村子里做人太差。最后A近乎给D几家跪下,他们才给A家东边留了一条可以通小型电三轮的窄路,但大车不能通行。可见,A原本买地做出路,却因为在买来做出路的地上,只顾自己出路,不顾B家排雨水路,引发B反击,少了一条出路。A堵别人,最终堵了自己的出路。

  问题是,A得到了惩治,出路少了,可是这同时也给整片人都带来了出行不便!因为村庄道路是公共品,道路畅通,所有人皆受益。而道路被堵,堵的也不是某一家,而是很多家,包括自己家。问村民,为什么大家不联合起来搞定那些拦截呢?既然拦截可以制造,为什么不能愤而破坏拦截?村民说:谁来带头呢?谁敢带头呢?谁愿意带头呢?在豫北农村这样分裂的小亲族村庄,是没有宗族长、房头来带头的,村干部也不愿意得罪人,其他人似乎也没有合适的身份带头,更不愿意做先出头的人。不过虽然没人明目张胆平息风波,但A在偷偷填平D几家挖的沟,A堵B的土堆也被B铲平了。更多的人是通过心里咒骂、希望A得到报应来出气。例如,之前E要卖树,树长在靠近A家门口位置。运树车从A 家门口过,A趁机要他交700元过路费,理由是他家门口路下埋了电线,可能会被压坏。在A勒索E的第二天,其母亲就病倒了,村民说,这就是报应来了!

  其次,原来通向田间地头的直路变歪了。脚步继续前行,我走到靠近南边地块时,发现以前的直路变歪了。路两边原本是三家的农田,F买来盖了房子,围起围墙,宣誓主权。随着围墙的走向,直路变成了弯路。原本有一家,户主60多岁了,喜欢种地,并不想卖这片耕地,因为这片地比肥沃。然而另外两家都想拿地换钱,他夹中间,如果另外两家都卖了,他的地就不好种。最后他只能妥协,以9000元价格将地卖了出去。如此一来,耕地就变成了非耕地,想要依靠种地解决温饱的老年人可种的地减少了,附着在种地上的意义和价值也随之减少。

  最后,通往地块之间的宽阔土路变窄乃至于成了一个“埂”。由于离我家最近的南边儿这个地块上种了大蒜,土地被地膜覆盖着,看不到野菜。我继续往南去自家的“大南地”寻找野菜。从“南边儿地”到“”大南地之间还分散着我家4块地。可是地与地之间那原本比较宽阔的、能并行两辆车的大路变窄了,窄至只能通行一辆小电三轮。原本有些窄的路直接消失了,被种上了庄稼,变成了田埂。问题是,地块是分散在各处的,人们去地里除草、施肥、浇地、打农药总要走路,走的多了,路就被走出来了,那些种在路上的庄稼自然会被踩坏。既然种了也会被踩坏,为什么还要种呢?可是你不种,看着别人家种也不甘心,也会争相种。村民反映,集体时期的路比现在宽阔得多。刚分田到户时,人们还是地分到哪里种到哪里,可如今都挣着多往路边种,因此宽路逐渐变窄,窄路更窄,甚至成埂。不过,分田到户时也形成一种共识“收庄稼的时候,一段地必须让另一段地过车。除了收庄稼,其他时间不让过车。”因此,路虽窄,但等到该收庄稼的时候,该过车仍然要过车。

  如果从外地开车回村,最大的感受肯定是路窄。隔壁两个村的路笔直、宽敞,跨过这两个村回到本村,越发感受到本村路窄、歪。据村民反映,本村除了主干道直,其他路都是窄、歪,包括主干道也窄。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早在新农村建设时,乡镇就有意将离乡镇最近的本村建成示范点,给本村铺水泥路。但时任村书记W比较“贪”,阻止公派的施工队施工,反而跟乡镇索要钱款自己铺,这样自己就有从中渔利的操作空间。乡镇未妥协,把施工项目放在了隔壁村。后来的两批铺水泥路项目也都因为时任村书记的阻挠落在了其他村。不过时任村书记最初有意规划道路,还带了村委测量了好几次。但落实的时候,涉及到拆房子,最先拆的是自家的。时任村书记舍不得拆自家房子,村内道路的规划建设也就不了了之。而邻村则规划落地,道路的边界几乎跟房屋边界重合,十分宽敞,也没有任何占道情况。

  直到2016年,在部队当过兵且在部队入党的务实的新任村书记上台,才借国家精准扶贫契机将乡镇通往村庄的道路硬化扩宽,但村内道路只是进行了硬化,并未扩宽。村民表示,其原因主要是村干部不想得罪人。

  道路是村庄公共品,四通八达的、宽阔的道路便利所有村民出行,反之,道路的堵、窄给所有人都带来了不便利。前述A堵B排雨水路,B、D堵A出路,影响一大片村民通往田间地头的近路,使得原本能直行抵达田间的路非要绕远才行得通。尤其是对种地的老年人而言更是增添了许多麻烦。例如Y60多岁了,如果A、B不堵路,他开着电动三轮到南边地块只要三五分钟,车上还能放一些不怎么重的农具。而A、B堵了路后,Y去南边地块要从村西头绕一大圈,增加了三倍的时间。所以,Y有时候就不开车,抱着有点重的农具走路去地里,有时候要来回几趟才能拿完干活需要的物资。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也增添了心理的“气”,破坏了村庄内部的团结性。

  道路通、直、宽阔,多户受益。道路堵、歪、窄,多户出行不便。然而道路建设属于村内户外的公共事务,不是单独一家一户可以解决的。如果道路围堵拦截处越来越多,村民的生产生活就越来越无序、混乱。由于道路是公共品,道路治理是村庄治理的一个缩影,农民生产生活出行必需的道路治理,理性被重视。农民有“出路”,乡村振兴才更有助力。




上一篇:有关让爱自由落地林笛儿是个什么梗?   下一篇:林志颖林心如分手具体内容是什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