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逛展丨摸摸旧纸张的温度上海书展二手书何以这么热
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663

  记者在书展蹲点一周,在各大阅读活动转场过程中,也密切关注着今年书展的新变化。今年,琳琅满目的古旧书、二手书无疑是上海书展的一大亮点,旧书展位和品类、数量也达到历年之最。

  书展最后一日,记者注意到,不少旧书展位的书架已空了大半。有展位负责人表示,书展期间前来淘旧书的读者比想象中要多不少,除了中老年读者群,今年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淘书大军”,展位上几乎每天都能卖出几十甚至上百本旧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北宋神宗熙宁三年,苏轼为安慰科举失意的好友,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这样写道。

  不久前,作家梁晓声在“文学的星空下”直播活动中回忆道,自己至今仍常梦见在家乡小人书铺看书的那些时光。冬日的夜晚,窗外还下着雪,几个孩子在静静地看书,书摊的老大爷还在打着瞌睡……阅读旧书的日子是他的文学闪光时刻。

  今年上海书展首次引入了“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中国书店、广东旧书店、上海旧书店、江苏复兴书店、四川毛边书局等多家经营古旧书、二手书的书店带着一批精心挑选的旧书集体亮相书展,引得无数读者围观、“淘宝”。

  “能想象吗?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是距今3500年前的文字和片段。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文明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承,都和旧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易臣表示,作为古旧书的从业者,自己见过太多旧书在不同人之间的流转,每个人都从旧书里获得了自己需要获益的那一部分。

  同时,随着出版周期的轮转,许多书已经绝版,我们想获得一些特定的知识,往往还需要从旧书中获取。

  刘易臣表示,旧书往往与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有所连结,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我们和读者的互动很多,他们买书的过程也相对比较轻松、舒服。有时候‘淘书’之乐就在于和好书不期而遇,读者这里翻翻,那里翻翻,可能就能淘到自己特别钟意的旧书。”窦才仁对旧书颇有情怀,去年五月,他就曾带着旧书参加北京书市,当时也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

  窦才仁告诉记者,来到不同城市,自己在挑选参展旧书时也会有不同选择。上海书展市民参与度相对较高,他主要带来的还是文学、艺术、历史等门类的平价书。而在出版社选择上,窦才仁还会尽量和书展其他展位做到差异化。比如,这次他几乎没带上海各大出版社的书籍,而是带了许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旧书。

  采访过程中,不时有读者拿着旧书询问,窦才仁总会温和而耐心地进行解答。记者注意到,展位收款码下放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盒子,里面装着窦才仁用闲章钤盖后自制的小书签。

  书展最后一天,记者遇到了上海市民周大爷,每年书展他都会在最后一日赶来,淘淘促销的图书,感受书展的文化氛围。

  在周大爷看来,只要有新书持续出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旧书产生。虽然是旧书,但书里知识许多仍是新的。许多书甚至只被一两个读者看过,就被束之高阁。让旧书循环起来,不仅丰富了书展的新业态,更为所有爱书之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95后读者吴琼在书展第一天就注意到了“旧书新知”展区。当时由于行程匆匆,并未多加留心。而在朋友的安利下,书展最后一天,她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旧书摊。

  “一定是旧书中有什么我们遗忘了部分,所以才会有一批人把这些书带来了书展。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今年书展中买到的新书也会变成旧书,希望届时,也有一个同样爱书的人能在这样的旧书摊前把它挑走。”

  吴琼告诉记者,这种阅读体验的联结和传递,是这个展区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旧书展位前,她买到了好几张中国戏剧的旧书画,包含了熟知的《将相和》以及《太白醉写》等传统戏剧内容,比起许多文创产品,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价格也非常划算。

  尽管“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首次亮相上海书展,但“旧书热”早已成为近年来图书行业的一个新风向、新现象。

  去年11月,中宣部就决定在西安、南京、广州、成都等城市试点开展“旧书新知”繁荣旧书市场活动。

  2025年北京书市、2025全国书博会(重庆)、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再到刚刚落幕的2025上海书展,“旧书新知”不仅是一个口号,更顺应了民间旧书流转流通的旺盛需求,以旧书为媒,为天南海北的爱书人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

  书展不仅是新书的舞台,也应成为旧书的海洋。而相对新书而言,旧书或许更需要一个与读者充分接触的平台。

  虽然线上购书已成为不少读者的习惯。但亲身走进书展,触摸旧书的温度,从故纸堆中挑选自己心仪作品的乐趣,依然是无法替代的。书海淘“宝”,又有哪个爱书之人不会为之心动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翔安区发布小升初方案!   下一篇:8地任命省级政府副职两人中央“空降”两人央企高管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