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这场书会何以“岳麓”?
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663

  譬如岳麓山。她荫佑着湖湘古往今来每个个体,却超越一般的山水概念,而成为数千年来人事变迁、文化沿革的历史见证,最终演化为一个凝聚着湖南人情感和思想共识的文化符号。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清乾隆时长沙知府李峨峰的联句,代表着前人对岳麓山的敬仰。这座山,见证了湖湘文化的源起和勃兴,也象征着经世致用思想的源头活水。

  岳麓之于湖南的意义,远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基因的内植,给了湖南以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千年弦歌不断,萦绕岳麓一山。清乾隆帝御书的“道南正脉”匾额、朱张会讲的礼堂、岳麓书院名流辈出的显赫、湘学“自振于他省之外”的岸异,无不彰显“岳麓”独领风骚的千年荣光。

  湖南作为互联网大省有“岳麓峰会”,作为文化大省、出版大省,理应有“岳麓书会”。2022年11月,首届岳麓书会开启,一“书”一“网”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成就了新时代湖湘文化“岳麓”双子星座的品牌佳话。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阅读盛宴,纵横捭阖,求解出版强国的方略;也是一场开诚布公的思想碰撞,以书会友,用一颗星散开满天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就要脚踏实地,从湖湘文脉里找到作用于今天的通道,而“书山有麓”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既能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自觉,也能唱响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以“岳麓”为名,立足湖湘千年思虑,坚持中华文明道统心传,引领“书香湖南”走向宏阔的人民大众。

  冯友兰先生曾为岳麓书院题写:“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湖湘人才济济的局面,始于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也始于岳麓山的千年文脉。

  ▲11月11日,第二届岳麓书会·青年阅读市集在长沙后湖启动,一位小读者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摄影:李丹)

  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发来贺信,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随着全民阅读的种子播下,田野阡陌、菁菁校园、社区旮旯、机关院落、虚拟网络,“读书人”愈发成为随处可见的美丽风景。

  从2022年到2023年,两届岳麓书会,为无数人点亮启智明灯,更借助科技的力量,丰富多元阅读体验,让人们爱上阅读,借以推动湖湘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从“全民阅读”到“全民悦读”,这是湖南立足自身文明深刻思考后的起而行之,更是湖南以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为自己“精准画像”,回答“何以岳麓”“何以湖湘”,引领“书香湖南”走向宏阔的人民大众。

  新时代,随着岳麓山大学城、麓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高地拔节生长,“岳麓”的内涵扩展变化,真正成为一种创新意识的象征。

  当下的湖南,需要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而文化是时代的先声,文化产业尤需创新进取,方能不负时代厚望。

  无论是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还是湖南发布现代化产业体系“图谱”,抑或是省委书记沉晓明主持召开省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座谈会,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创新的期许。

  作为岳麓书会主办单位,湖南出版集团和中南传媒守正创新的进取姿态为外界熟知,近年来更是摸索出了一条“头雁”之路。

  如,推动出版与科技深融,在数字出版、互联网教育、媒体融合等领域加快产业布局;打造立体化数字产品体系,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入出版全过程,等等。

  在发展的轴线上,这艘文化航母,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主和历史自信,顺应其命维新的现代化趋势,不断创造更多的文化经典。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的交织,那湖湘文化就是那一湾深海中跳跃的浪花。湖南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中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正以“岳麓”为名,推动着全民阅读持续走深走实,创造新时代湖湘文化的新辉煌。




上一篇: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揭晓!看看你拖后腿了吗?   下一篇:共同探讨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