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到一本书《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里面传递了一个哲理:成熟的父母,要做孩子的心灵守护神。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可能因为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而奋发向上,也可能因为父母一个厌烦的眼神而黯然神伤,丧失信心。”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往往他们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你们的言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判断。
谈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及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贬低教育和捧场教育。从这两种教育模式中,父母就能发现一句贬低或鼓励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堂前教子”的古训,很多父母把它理解为人前教子,当众给孩子难堪,才能让他们长记性,下次不敢再犯。
我家三叔公性子固执古板,凡事总认死理,如果家里的孩子犯了什么错,他不分场合就会把孩子拉过来训斥一顿。
印象最深的某一次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大家子都回老家过年,三叔公家小孩在玩烟花的时候不小心把屋外的草垛点着了,所幸被大婶婶看见及时灭了火。
大事虽然没出,可三叔公的脾气一下子上来了,当着所有人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还一直责怪他是“饭桶,没事吃饱了撑的”,甚至惩罚小孩去祠堂那跪着。
大人们都在一旁劝三叔公大过年的别动气,还给孩子解围说“这是好兆头,说明今年要红红火火”,可三叔公依旧不肯饶过小孩。
那个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就因为做错事吓得不敢说话,还要忍受父亲在一堆亲戚面前“贬低”自己,自然是内心委屈不已。
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几年,听说小孩已经长大,可性子极其内敛,在人群中压根不敢开口讲话,而且见到自己的爸爸就躲,父子关系一度僵硬。
像三叔公这样的贬低教育,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手段,表面上看,似乎是能镇压住孩子,实际上对其打击之大,往往是父母想象不到的。
父母的言语打击,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在做事情前总会自我怀疑,进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轻易放手去尝试;再严重一点可能会让孩子出现“退缩型人格”,未来不敢与别人交流,个性变得封闭又压抑,社交能力较差;部分极端的小孩,可能还会形成“攻击性人格”,在遭受到父母的语言暴力以后,性格充满着仇恨,为了发泄不满,开始变得叛逆乖张,甚至采用过激行为报复父母。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提出过“补强法则”,认为被父母掌声鼓励的孩子,内心会滋生出一种力量,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勇往直前,自信地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可以!”
谷妈妈是一个特别尊重孩子选择的母亲,即使孩子出错,她也会根据情况来鼓励和表扬。在训练过程中,谷爱凌没能顺利完成动作,妈妈在一旁一直鼓励女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你感到骄傲!”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多给他们积极正向的鼓励,往往更有助于她们树立自信,获得无穷的能量。
从小在父母贬低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失去自我,他们无法正视自我的价值,总是试图在别人的眼里找到自己,人生往往过得比较累;而从小在父母的捧场声中成长的孩子,未来往往不设限,他们总有迎难而上的胆量和超越自我的能量,能更好地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