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日前在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举行,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实践”。驻坦国际组织代表、外交使节及来自中国和非洲共5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智库学者、企业家等300多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与会人士重点探讨中非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机制、战略举措及务实行动,为推动中非友好合作贡献智慧。
当前,中非正共同努力推动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加快落实,推动实现《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会议将于今年秋天在中国举办。作为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分论坛之一,中非智库论坛为中非发展合作建言献策。与会人士高度评价中非合作成果,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执行校长纳尔逊·博尼法斯说,非中智库论坛是非中民间交流的重要沟通平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贸易投资和消除贫困等诸多主题在论坛上得到充分关注和讨论,为增强坦中合作、非中合作提供坚强保障。
布隆迪前外交部长埃策希尔·尼比吉拉曾多次参加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他说:“我从非中合作中感受到双方的团结。非中关系是基于互利共赢原则发展的。”尼比吉拉呼吁赓续非中传统友谊,增进非中相互信任,加强非中共赢合作。
“非中合作论坛促进了非中关系蓬勃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非中命运共同体。”坦桑尼亚教育和科技部副常务秘书詹姆斯·姆多埃表示,“九项工程”中,能力建设工程相关举措有力促进了非中教育合作和非洲人才培养。2023年非中领导人对话会举行,中方提出发起“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和“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三项举措,支持非洲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这些举措“将为推动非洲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南非金山大学非洲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吉尔伯特·穆古利·卡迪亚加拉表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安全对于非洲发展至关重要。希望即将举办的非中合作论坛新一届会议在促进非洲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作出新的贡献。非中合作论坛的成功离不开过去多年的努力,非中双方继续携手同行,深化合作,将为共筑高水平非中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本届会议上,中非学者深入探讨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发布《中非智库关于深化全球发展合作的共识》,又称“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共识”呼吁国际社会本着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共同繁荣原则深化发展合作;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强调要加强文明对话而非文明冲突,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础国情,支持各国走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具备各自文明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在有需求的时候对你伸出援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表示,中国是负责任的合作伙伴。在非中合作论坛机制及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合作有力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始终支持非洲国家独立发展,愿意向非洲国家分享治国理政、推进现代化、消除贫困等方面的经验。”利比里亚利中友好协会主席谢里夫表示,过去几十年来,中方持续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农业专家等,有力促进了非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津巴布韦南部非洲研究与文献中心创始人、资深研究员菲利斯·约翰逊看来,非洲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非洲国家可以向中国学习,打造非洲独特的发展模式。非中已经在很多领域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基础,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实施也将为非中合作带来更大机遇。
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哈立德·哈梅斯表示,非中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非方要继续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加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等教育、数字经济等。
博茨瓦纳大学行政校长诺里斯表示:“非洲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治理,探索适合非洲国家国情的发展道路。”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之一,非洲国家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2个非洲国家及非盟委员会已与中国签署相关合作文件。与会非方专家认为,在非中合作论坛务实合作举措的引领带动下,非中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非中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过去十多年,非中关系持续发展,为双方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埃及外交部前副部长助理马吉德·雷法特·阿布马格德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提升了共建国家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互联互通和贸易往来,已经成为一项造福全球的事业,影响深远。
去年10月,埃塞俄比亚卓越国际咨询中心首席执行官盖迪翁·杰拉塔赴北京参加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他十分赞赏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他表示,在非中合作论坛机制及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非中合作开展的一系列项目“推动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加强了地区互联互通”。
“共建‘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了科摩罗蓝色经济发展。”科摩罗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外交事务顾问穆罕默德·奥马尔·拉希德表示,科摩罗是一个岛国,发展蓝色经济至关重要,来自中国的投资为科摩罗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极大促进了海洋养殖、远洋渔业、海鲜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海上旅游服务等领域以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发展。
“中国是可靠的重要合作伙伴。”刚果(金)国际战略和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莉莉安娜·安迪亚·利西莫·阿昂波表示,刚中在基础设施、经贸、能源、农业、卫生等诸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切实造福当地人民。去年10月,由中企投资建设的布桑加水电站正式落成,极大助力刚果(金)经济发展。
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工程学院院长贝达·穆塔加伊瓦说,非中近年来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深化,非洲国家持续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希望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培养人才、推动工业化和农村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黄炜鑫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国家航天局25日在京举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这两颗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在很多人看来,塑料是不能导电的。但实际上很多塑料也能导电,这种塑料被称为导电聚合物。科学家们发现,让这种导电聚合物薄膜出现温差,它就可以发电,这就是聚合物热电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极目空间望远镜和国际上的费米卫星伽马射线监测器的观测数据,在伽马暴中发现能量高达37兆电子伏的伽马射线谱线,且谱线的能量和光度均以幂律形式演化,这是迄今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产生的能量最高、证据最确凿的谱线,为破解伽马暴及相对论性喷流产生之谜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线
资料显示,龙卷风属于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强烈、小范围空气涡旋。当龙卷风袭来,如果身处户外,要观察龙卷风动态,及时避开其行进路径;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高围墙等,以免被砸、被压。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体育竞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提升了运动员的表现,丰富了观众的观赛体验,还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由该台研究员张居甲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近期成功捕捉到超新星的爆炸激波冲破其外围致密星周物质的壮观瞬间。
不少人在体检后,报告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阳性。“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很苛刻的细菌,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柴宁莉说:“目前Hp感染主要通过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13呼气试验检测。
针对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快速翻新、迷惑性不断增强、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的现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24日发布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花样翻新的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据介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包括:一是“共享屏幕”类诈骗。
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通航作业稳步增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等消费新业态加速涌现;应急救援、气象探测等无人机新场景接续推出;中国民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民航局陆续出台《城市场景物流电动多旋翼无人驾驶航空器(轻小型)系统技术要求》《城市场景轻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航线划设规范》等相关标准,助力城市轻小型无人机物流应用场景落地。
“这是世界首台(套)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类似‘超级充电宝’,每天可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全年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压缩空气储能具备大功率、长寿命、深调峰、易选址等特点,单机功率可实现数百兆瓦甚至吉瓦级的储能容量,寿命通常可达30年以上。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供图)“与易挥发的水冰不同,ULM-1这种水合矿物非常稳定。
当前,科技进步催生了一大批智慧养老“黑科技”产品,引领智慧养老新潮流:一键通呼叫、智能烟感器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监测等服务;护理机器人、家务机器人等产品,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升降沙发、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等产品,让老年人的安全多一份保障……
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整体上架率不低于60%,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等一系列目标。
这种传统评价模式忽视了学术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致使不少学生盲目追求论文发表速度,却牺牲了论文质量以及自身的综合研究能力提升。
我发现这个专项非常适合我,因为我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能够更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未来投身国家航天事业。面试时,评委中有来自企业的专家提了不少理论如何应用于工程的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让我印象深刻。
然而,唯论文、唯分数等陈旧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拥抱这场学习的变革形成了显着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