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一辈总是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一家能出来一个大学生那真是光耀门楣,所以也总是教导孩子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现如今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大学生不值钱,大街上随便抓一个都是大学生,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一份全国1977-2017年高考人数和录取率统计数据,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并没有传的那样遍地都是。
统计数据显示,近40年来累计毕业的大学生共有11518.2万,粗略按照本科专科各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5759.1万人,看起来确实也不少,可是要知道我国人口目前是14亿(2019年数据),大学生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23%,而本科生只4.11%。
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中国人里面有4个是本科生,按照这个比例,本科生绝对算是稀缺资源,可为什么还是给人一种大学生遍地走,而且学历不值钱的感觉呢?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每年的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个指标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那就是录取率。录取率从刚恢复高考到现在录取率从5%直线%左右。也就是说,以前所有参加高考的人100个人里面只有5个人能考上大学,而现在随着教育的普及,每100个人中有75个有机会上大学(包括专科)。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很多人都能上到高中,年轻一代中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高校的录取率超过50%,上了高中就有一半的几率上大学,这样一来感觉自己的同龄人很多都上了大学和自己竞争,竞争压力太大,所以才会产生大学生很多的感觉。
所谓4%的本科率,基数面向的是所有中国公民,无论老幼。但是谁都不会傻到去问一个9岁小孩读大学没,并且,中老年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读过大学的也很少,这个比例自然就被庞大的基数冲下来了。
我们来重新算另一笔账,1999年高校开始大幅扩招,1999年0-18岁的人数约为41142万人。而这些人基本是在2000年-2017年上的大学,现在是21-39岁,而这18年间录取的大学生总数是10166万,也就是说这部分人中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大学生。
因为你考上了大学,所以生活在你小圈子里的人,包括同学同事,每个人都是大学生,都拥有本科毕业证。而且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混得很好,有的同学整天打游戏,有的同事工资并不高,有的朋友还在努力找工作。
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你觉得好像满世界都是大学生,因为人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打量这个世界。而且城市里面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本身就占据了大多数高等教育资源,而且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也更愿意留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这群人正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人群。
现在的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薪资待遇符合他们预期的好工作。很多三、四、五线城市,包括县城、乡镇、农村以及偏远山区都需要大学生去建设,只是他们不愿意去基层工作,想着留在大城市罢了。
随着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本科率仅为4%,对比俄罗斯的54%、日本的41%和美国的40%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奉劝大家不要被“读书无用论”这种毒鸡汤欺骗,社会大趋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可以长久立足的根本!不要再提马云、马化腾,他们也都是高学历,更不要拿你周围的小商小贩来反驳我,那只是个例,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