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犯迷糊:为啥计划生育时抢着生二胎放开后反而不生了?
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663

  不知何时开始,人口危机已经成为国家迈入发达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噩梦,从德法英等欧洲老牌发达国家,到日韩等亚洲之秀,无不被人口萎缩困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曾让专家、学者沉沦于自满安逸中,没有意识到人口萎缩危机会以爆炸速度降临到这片土地,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后被骤降的出生率惊醒。为了挽救日益倾斜的人口比例金字塔,中国从四年前开放二胎政策。

  但四年多过去,专家们预计的出生率暴增并未来临,每年新增人口数爬坡缓慢,时高时低,“催生”政策收效甚微。当初成竹在胸的专家开始犯了迷糊——为什么计划生育时期人们抢着生孩子,如今放开二胎后反而没人生了?

  当下的中国行驶在快车道上,经济、文化、基建、科技……方方面面都在飞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是大幅跃进的花销。养孩子,已经成了与“治病”、“买房”并列的头等社会难题,是一笔只有下限、看不到上限的花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在中国永不过时,每一个父母都想给子女提供最优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从更靠前的起跑线出发。

  为此,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自立门户,每一点成长、每一天都需要花钱。幼年时,父母们担心食品和环境安全,在孩子的吃喝用度上大费心思,进口奶粉、专项零食、品牌衣装,日常用品动辄几百、上千;

  入学时,父母们为了将孩子送到教育资源好的学校将他们从乡村送到城镇,从城镇送进都市,还要被学区房折磨得心力交瘁;

  培养兴趣爱好时,不落人后的父母给孩子报英语班、奥数班、乐器班、武术班、舞蹈班,甚至天价的马术、高尔夫球班,多班连报的更是屡见不鲜;高考中考前,父母要东奔西走找最好最贵的老师给孩子补课,一个假期过去足以花掉家里两年的积蓄;大学后,家长供养正青春的孩子们追偶像、追时尚、交男女朋友、吃喝玩乐、旅游见世面;毕业后,家长开始给孩子们研究买房买车,准备彩礼嫁妆……

  即便在日渐富裕的县城,供养一个孩子到读书毕业,每年的开销也在3万上下,一句“市里买房”足以吸干平凡家庭的全部储蓄。中国有很多富人,但大多数人都挣着不多不少的钱、过着寻常的生活。赚钱能力有限的父母供养一个孩子已经筋疲力竭、捉襟见肘,甚至可能需要面临经济带来的矛盾,再多一个孩子,谁来给他们解决昂贵的教育和买房费用呢?

  计划生育政策1971年初见雏形,1982年全国推广,至今已有三四十年。这三四十年间,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结构上,人口快速城镇化改革,数亿农民从乡村向城镇和都市迁移,从田间到县城到都市,整个社会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层次。

  经济上,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无数人走进职场成为薪资族,无数人到城市打工创业,中国从那个家家都穷得雷同的时代进入到了贫富高度分化的新阶段,物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翻了三五倍不止,城市里除呼吸之外什么都要花钱。

  社会导向上,中国摆脱了物资上的贫瘠,供给充足的产品给了人们更多选择,当初的“有东西用就行”变成了“能用好的就用好的”、“能追求更高就追求更高”。

  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确实让人们的生活更好了,但也带来了诸多隐形焦虑,富贵的家庭盼着孩子继承富贵,寻常的父母无法打破阶级壁障,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有没有能力的家长都想推一套精英教育,在培养子女时不惜倾尽所有,攀比成风。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成了易碎的宝贝种子,被期待着孵化出一场出人头地的惊喜。三四十年前那种纯天然的放养模式再也不存在,没有孩子再不用父母费心、每天跟着小伙伴在街上疯玩就能长大。

  这种社会背景和风气像一张巨大的穹顶,罩住了整个中国,无形中给人带来很大压力,让人对待生育慎之又慎。

  “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些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观念,在短短几十年间被飞速发展的社会列车冲了个粉碎,如今只能在年余花甲的老人口中流转。而年轻人,更认同“多不如精”、“差不如无”,他们明白14亿人口的中国资源倾轧严重,最不缺的就是人,养两个一般的子女不如养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这是社会向好、分工细化的结果,人们不再想要多而粗糙,更讲求精益求精,更想把身为父母的责任承担好。

  而“生两个是个伴”这种老生常谈也不被享受独宠的孩子们接受,弟弟妹妹常被视为抢夺父母之爱的敌人,受到孩子们的强烈抵触,孩子的反对也抑制了父母的多生欲望。“年轻人连婚都不结了,还谈什么生孩子”,这是当下70以后的家长最忧心忡忡的问题。

  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中国80后开始的数代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进入城市生活后又脱离了传统的家族氛围,更讲求独立和个人主义,婚姻与生育很容易被他们视为压制人生和自由的存在。

  在对结婚生子越来越宽容的社会环境下,太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丁克。因而可以看到,国家统计数据中,生育二胎的多是年长的70后父母,而80、90后则对此兴致缺缺。这与西方发达国的困境如出一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男孩是接户口本、继承事业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使得许多家庭为了“接户口本”多生孩子,一个男孩上面可能有三五个姐姐,一些思想落后的地区至今仍盛行生男孩,这对中国的生育率贡献不可谓不大。

  在旧时代,人们靠体力劳动生活,体力不占优势的女性被轻视,力强的男性更受重视。但在女性劳动力解放、脑力更为吃香的当下,女性几乎有了与男性同等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一样可以支撑家庭、带来荣耀。

  而相较起来,因为不需为结婚准备彩礼、房车,养育一个女孩的成本远在男孩之下。这种养育投入与回报比的扭曲正在矫正生育性别误区,也截断了为“要男孩”多生这条路。社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

  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竞争激烈、生活压抑等都成为许多人的隐忧,以致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长线考虑,选择不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喝脏水”、“吸雾霾”、承受纷争的痛苦。新旧观念的更迭造就了一个矛盾的时代,但未来终究是属于年轻人的,而年轻人对于生育的选择,是谨慎。

  中国并不流行全职主妇或全职主夫,为了养家糊口,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或者外出打工。成年人既要工作又要兼顾家庭琐事,已经压力很大,根本没有额外的精力再去“带孩子”。因此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婆婆、丈母娘成为带孩子主力,为年轻人腾挪时间精力去赚钱。

  长辈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晚年生活,承担的是后辈的压力,也是社会的压力,无疑需要感谢,但这种模式无法长久维持。第一因为父母会老去,老到无力再带孩子,年轻人养孩子的困境就会凸显出来。

  第二,当这一辈任劳任怨、子女为先的老人离去,更强调个人主义的后来者登上婆婆、丈母娘的位置,养育孩子的重担就回到了年轻人身上,而他们偏偏无力承担。

  养孩子必须投入精力,即便是到了送幼儿园的年纪,也依然要接送,安排衣食住行,管病管教育。而十几年的适孕年龄正是年轻人奋斗事业、打家底的阶段,他们在职场中累死累活、每天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才得以维持工作和收入,如果被孩子占去太多时间和精力,很可能会失去晋升机会甚至直接被淘汰,养家和赚钱能力大跌或丧失。

  这就使得年轻人在生育上生面临一个巨大的矛盾——想给孩子好的生活就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去赚钱,想多生孩子就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工作,而且多生孩子,家长原本就有限的教育时间又要折半,反而影响教育质量,得不偿失。

  这种困境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珍爱当下,远离多育”的思维。生育繁衍是人类生存最伟大的一个过程,不是、也不该是一句话、一个政策可以概括和解决的。促进生育的因素良多,抑制生育的因素更加复杂,不能一蹴而就。

  倾斜的人口结构会对整个社会的运转造成巨大而长久的冲击,但对一个人口过剩而资源有限的国家,相较于让人口一直爆炸下去,这种社会性自然选择导致的缓慢的人口缩减也许也是一件好事——熬过半个世纪的艰难时期,让人口回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人们就能享受更多更合理的资源、更高质量的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暴跌97%今年以来第四只“1元退市”股来了   下一篇:生不生孩子真的不是你个人的事事关人口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