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记者王迎霞)记者1月7日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近年来,宁夏加大对湿地的保护修复,为过境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衍地。据宁夏湿地管理机构、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和宁夏观鸟协会等监测统计,2021年全区过境鸟类已超过百万只。
监测显示,2021年,过境宁夏迁徙鸟类增多,特别是珍稀候鸟回迁过境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数量达1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数量达1000余只,灰鹤1万余只,白琵鹭3000余只,豆雁、灰雁等数量超过2万余只,集群停留在黄河湿地保护区惠农段过冬,鸟类数量相对往年明显呈增长趋势。将近30年未曾一见的中华秋沙鸭再次重现,白头鹤、鹮嘴鹬、槲鸫等鸟类刷新全区生物多样性纪录。
同时,鸟类分布区域扩大,种群数量增多。天鹅、灰鹤、豆雁、灰雁等鸟类以前只限于在某个区域分布,而目前在黄河沿线都有分布。监测显示,灰鹤集群分布最多的在惠农黄河湿地;大天鹅自2021年10月10日“入境”宁夏,在五市黄河滩涂和湿地公园,出现了千余只,是往年的2—3倍。
监测还显示,候鸟的停留时间也在增长。大天鹅过境停留时间长达57天,比往年停留时间增长一倍多;青铜峡库区湿地冬季候鸟居留时间延长,成为宁夏冬季候鸟居留的新热点。
“宁夏湿地之所以鸟类越来越多,归功于我们加强了对全区湿地的保护修复,建立湿地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并加大了管理力度。”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日前,我国科学家通过发展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结果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
甲流与新冠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迭加感染的可能性,但不必过于担心。只有在免疫功能低下,体内新冠病毒没有完全清除的情况下,才有一定合并感染的可能性。
据悉,梅州宝湖储能电站是广东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也是中国南方区域已建成的最大规模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
使用荟萃分析的结果并与已知的疫苗抗体反应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人员估计睡眠不足对疫苗反应的影响相当于接种后两个月的抗体减弱。
顺北84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折算油气当量达到1017吨,成为顺北油气田第22口“千吨井”。该井垂深深度达8937.77米,是亚洲陆上最深的千吨井,将为我国探索深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120余年以来,甲骨文研究取得显着成就,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和村、组这三级组织的集体资产总额增至7.7万亿元(不包括耕地和其他资源型资产)。
在河南省临颍县,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农艺师带来了农用无人机,为农户提供快速、高效的农事作业。
外源性因素 如食物中毒、避孕药、大剂量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等等均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这时大夫需要通过问诊或者必要的毒物化验分析等检查来判断。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一个在读写算、语言技能等方面训练有素的学生,往往会比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学生更独立,也更具有自主性和自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目前,我国科研资源的区域分配和分布并不均衡,尤其是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省份和中心城市。
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制定的数字视网膜系统国际标准近日在IEEE标准协会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全球首个端边云协同技术的国际标准。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消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自2020年建成开通以来,运行连续稳定可靠,持续提供功能强大的卫星导航服务,高精度、短报文等特色服务能力已得到充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