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人可以下岗体制内工作人员不可以精简?
时间:2024-08-05  浏览次数:663

  实际上,当下普遍打工人之所以对于就业率和失业率这个话题如此敏感,究其原因,还是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许多人都存在朝不保夕的职场焦虑。

  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房地产时代的落幕,大批量相关行业人员不得不二次就业,使得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而目前就业市场上提供的岗位又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要么是高精尖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这对于多数打工者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

  要么就是大批量的电话销售类岗位,而这些岗位普遍工作强度饱和、工作内容单调,最主要的是,收入又仅能勉强迈入及格线,这对于此前习惯了教培行业、房地产行业等高薪酬的打工人来说,的确并不友好。

  当然,更多的失业者目前都处于灵活就业状态,何为灵活就业?实际上就是从事着类似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工作,准入门槛低,稳定性又相对较差。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事业编考试再次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并且被网友戏称为“上岸”。

  为何称之为“上岸”?无外乎当前的就业环境太过残酷,犹如苦海无边,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多数人看来,仍旧是铁饭碗,一旦端在手中,便可高枕无忧,因此才称之为上岸。

  从近几年来,每年参加国考、省考以及地方考试的报名人数之多,就可以看出大家对于体制内工作的向往。

  曾几何时,许多踌躇满志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对体制内工作嗤之以鼻,现如今,却发现在考公、考编的考生中,研究生都已经十分普遍,甚至还有博士研究生报名。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质疑,这样下去,岂不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那么政府的财政负担岂不越来越重?

  更有激进一点的网友认为,为何普通工作都有失业的风险,唯独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可以高枕无忧,这是否是一种就业不公平的体现?

  的确,很少听说有体制内人员被裁员、下岗的消息,那么,体制内的工作人员真的就是铁饭碗,没法精简吗?

  实则不然,实际上,我国体制改革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推进,体制内工作人员也因情况不同,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精简。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于1998年,当时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编制,由原来的3.23万名,锐减至1.67万名,整整减少了47.5%。

  此后多年里,中央国家机关始终保持着机关编制“只减不增”的底线年,国务院机构的改革方案中,再一次提到了回收部分编制,比例控制在5%。

  多数人都只关注每年有多少新增岗位,和报考人员,却鲜有人注意,每年退休的公务人员有多少,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体制内岗位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存在所谓的“冗余”。

  机构改革并不意味着裁员,而是要对机构的编制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满足政府工作的需求,也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少公务员辞职下海,争相创业,正是因为当时的经济环境一片大好,体制内工作反而不具备吸引力。




上一篇:多地省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他们晋升副部   下一篇:中共四川省委老干部局关于2024年考调参照管理工作人员的公告(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