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翻译网友如何看?
时间:2023-02-05  浏览次数:663

  2017年底,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发布了一份有关人工智能与全球就业市场的宏观报告,报告预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到2030年,保守估计全球15%的人(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工作发生变动,激进预估会影响3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8亿人。

  如今,6年过去了,受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局势又发生了前所未遇的各种变化。尽管我们很难预估,下一代能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有哪个领域能让他们可以抗衡人工智能的竞争;但至少现在能做的是,只有让他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

  麦肯锡报告中分了11个行业大类,看不同国家未来在这些行业的岗位需求变化。其中涉及到创意工作、技术类工程师、管理类以及社会互动类的岗位需求增长明显,因为机器还无法在这些领域取代人类。另一方面,那些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部分岗位需求将下降明显。

  报告指出,按基本的市场供需关系,那些需求下降的岗位工资也将面临工资下降的窘境。与此同时,岗位学历要求将进一步提升,要求较低学历的岗位数将减少,大学乃至更高学历要求的岗位将增多。

  下列图片均来自麦肯锡,以下11张图中的柱形图从左至右代表的国家分别为中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以及美国。

  ■ 在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医师助手、药剂师、理疗师、保健员、保育员以及保健技师)大类中,中国的岗位需求将增长122%。

  ■ 在专业人士(客户经理、工程师、商业及金融专家、律师及法官、数学专家、科学家以及学者)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26%。

  ■ 在办公支持(IT工作者、问讯员、办公文员、部分金融从业者(采购、工资单等)、行政助理)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14%。

  ■ 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机器安装修理人员、安保服务、博彩业从业者、洗碗工、清洁人员、食物准备工人)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下降4%。

  ■ 在社会互动(包含餐饮服务人员、零售及线上销售人员、一对一理疗师、娱乐业服务员、造型师、酒店及旅行相关从业者)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36%。

  ■ 在难以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特别领域的机械工人、紧急应急人员、搬运工、机器安装及维修工人、农业从业者、交通维修人员、建筑清洁工人)大类中,中国岗位需求将增长1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的一些相对低收入岗位,例如园艺工人、水管工、儿童和老人护理人员受自动化的程度也会较低。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技能很难实现自动化,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岗位工资较低,而自动化成本又相对较高,因此推动这类劳动岗位自动化的动力较小。

  麦肯锡报告特别指出,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大量失业,因为新的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人们应该提升工作技能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报告指出,至2030年全球将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

  ■ 从左至右国家分别为:美国、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浅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5400万、6400万、1亿、7200万人需要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深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1600万、1700万、1200万、1000万人需重新就业。

  ■ 从左至右国家分别:德国、日本、墨西哥以及印度。浅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1200万、2700万、700万、3800万的人口将需要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深蓝色方块表示在自动化发展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各国分别将有300万、1100万、100万、300万人需重新就业。

  事实上,不同国家未来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会受到经济发展预期、劳动力增长情况、工资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工资水平越高的国家越易受到自动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总数若出现下降情况,未来将被自动化取代的岗位数便会更多。

  ■ 横坐标代表不同国家的2010年的GDP总值,纵坐标代表2030年各国目前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的比例。深蓝色圆圈代表中国,表示2030年,中国预计有1.112亿人的工作被自动化所取代。

  麦肯锡报告还特别指出,在自动化的浪潮中,全社会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需要保持积极的稳健增长,以保证工作岗位的增加;二是提供工作培训机会,帮助个人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三是提高商业社会乃至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四是为那些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重新就业帮助。

  总而言之,对于每个个人来说,需要对未来高速发展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未来对于人类而非机器的岗位需求将持续存在,但人们也应重新思考传统的工作方式还是否可行。

  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人,普通人最大的担忧就是,它会不会抢了我的饭碗?过去,这还只是担忧,现在,麦肯锡可以用一份160页的报告(只是报告摘要哟)明确告诉你:

  到2030年(还有13年时间),保守估计全球15%的人(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工作发生变动,激进预估会影响30%的全球人口,也就是8亿人。

  虽然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不小,但是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不同国家,不同岗位,受到的冲击是有显着差别的。比如,越是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越有动力率先采用机器人,因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的程度会更快更高。

  如下图所示:到2030年,全球平均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比率是15%,作为不发达国家的代表,印度这一比率仅有9%;中国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为16%;而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德国,这一比率高达23%和24%。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正面临被机器人取代的巨大风险。

  多变环境中的工作被取代的风险较低,因为从技术上来看,这些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化。如专业研究人员、照顾岗位、建筑师、管理人员、教育者、技术专家、艺术工作者等岗位需求未来会增多。

  尤其是照顾类岗位(医生、护士、高级护理),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人力需求,这显然是受全球老龄化的影响。

  麦肯锡认为,从总体来看,中国将受益于自动化。一方面,中国正走向老龄化,到2030年,17%的人口都将在65岁以上;另一方面,中国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转型,对劳动力有巨大需求,如果不是自动化,我们可能还会出现劳动力缺口,在生产效率上也难以提高。

  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职业,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但总体来看,到2030年,受人工智能普及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会较现在(2016年)减少1600万。

  中国哪个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麦肯锡认为,是机械师和厨师。到2030年,以这两个岗位为代表的基础工作会减少360万。猜测可能是考虑到中餐的流水化生产趋势,厨师的需求会大大减少。

  比如我们就知道一家叫一米云站的企业,他们是做中餐供应链,以热链盒饭供应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学校等大规模用餐场景。在他们的中餐工厂里,厨师这个传统餐饮必需的岗位,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取代了。

  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至少1.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这要求他们学习新技能,适应与机器人的合作分工;其中700-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这意味着他们原有的岗位彻底被机器人取代,不再有人工的价值)。如果人工智能以更乐观的速度发展的线亿,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国人。

  纵观历史,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若放眼历史长河,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也同样如此,它的确会对人类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比如,人工智能更适合处理简单重复、规则确定或者通过案例学习可以找到有效处理规则的问题。像安检、看病理切片和监控视频审核等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可靠,这些工种也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替代。




上一篇:关于疯狂主妇大采购是个什么梗?   下一篇:关于拿破仑身高为什么上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