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带娃的父母记住了:有所不为有所不为这三个方面要留一手
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663

  老人退而不休,退出了单位,又无缝衔接去儿女家帮忙带娃儿,做家务,这是大部分退休老人的生活常态。

  现在六十多岁的人,头脑还清醒,手脚也利索;闲着也是闲着,容易焦虑,闲能生病。帮帮儿女,带带娃儿,日子充实,渡人渡己。

  去儿女家带娃,不是去“做保姆”,也不是去“享清福”。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议你在如下三个方面要学会“留一手”。

  婆媳谁也不会 我行我素。只好压抑自己,迁就对方,让对方舒适。时间长了,很难坚持,弄不好就抑郁了,家庭矛盾就公开化。

  一个婆婆去儿子家带孙子,一个星期后,婆婆憋不住了,主动提出花钱在附近租个房子。她的原话是:“除了你爸,我已经不习惯跟别人一起生活。老实讲,我已经一个星期没上大号了,生理心理都失调了。”

  半个月以后,公公婆婆搬出去了。租房狭窄、破旧,但老两口却欢天喜地,有种鸟归山林的轻松和喜悦。

  带娃的老人和儿女分开住,不是遭嫌弃,而是为了消除彼此之间的“硬融合”,大家都自在。只要条件允许,老人单独去住,留下相处的空间,这个花费是值得的。

  父母认为,自己的迟早都是儿女的。有养老金的父母,觉得在儿女家多花自己的钱才显得大气,才有存在感。

  一个在上海带孙子的婆婆,媳妇开始的时候按月给她生活费,婆婆总是说:“不要,不要!”周末一家人上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儿子和媳妇本来打算自己付款,婆婆每次总是抢着买单。到后来,儿子和媳妇当起了甩手掌柜,也不再给婆婆开生活费了。公公每当工休的时候来上海,总要给家里采购个够。

  父母有钱帮衬儿女不是坏事情,全包全揽则不是好事情。父母带娃的时候,将家庭所有的开支包揽下来,久而久之,儿子和媳妇变得无感了,视作理所应当了。

  家是儿子的家,他们是主人,父母留一手,让他们也花钱去运转,让他们体会柴米油盐的不容易,对年轻人是无声的鞭策!

  父母的养老钱,不是山间明月,用之不尽。老人带娃又出钱,当自己需要用钱而又出现亏缺的时候,你问谁去要呢?在儿女面前你开得了口吗?

  带娃的事既琐碎,又责任性重。人是血肉之躯,不是钢铁铸造的机器。带娃的老人要惜命,张弛要有度。

  一位婆婆,约定只在白天带娃。晚上哪怕10点钟了,孩子在她那儿睡着了,也要送了回去。一次加班,媳妇跟婆婆说:“让娃儿在你们那儿睡吧。”婆婆拒绝得相当干脆:“不行,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和你爸上年纪了,晚上起床给孩子喂夜奶、换尿不湿,睡不好,就跟病了一场一样,吃不消。”

  所以,带娃的老人,把话要摊开来说。只带白天,不带晚上;只带工作日,不带休息日。这么做,不是自私懒堕,好处多多!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陪伴是不可缺失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这关乎到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健康。也可以让儿子和媳妇零距离体会到为人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

  老年的父母也要有闲暇,要休整。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这么做,更有利于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退休以后,去到儿女家,你只是一个配角,只起辅助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父母与儿女感情再深,也要记得“留一手”。




上一篇:市场监管总局:直播带货必须说清楚“谁在带货”“带谁的货”   下一篇:男子带女孩进厕所一个小时不见出来乘务员打开门后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