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孩子不愿意“干巴巴”的朗读、背诵古诗文,那可以尝试用吟诵的方式,让孩子们把诗文唱出来。而且,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吟诵教学法。在讲授诗文的过程中,一定是欢乐的。从教学法上来说,可以讲故事、做游戏等等。
我们可以选择讲故事。比如说《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我们要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这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作出的努力。就像现在的为了孩子更好的学习,选择租住在学校旁边的父母一样,为了陪读,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感恩母爱。
学到了故事,我们可以让他们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就是俗称的“过家家”。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的进行对话发挥。比如说,在学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后,可以让他们一个扮做“孟母”,一个扮做“孟子”。把“过家家”变成一种对未来社会的人生角色和待人接物的练习和准备。
除了讲故事,还可以做游戏。吟诵的游戏很多,比如可以接龙玩。如果一个班的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百家姓》,我们可以让他们每个人读四句,依次轮流背下去。还可以让两个小朋友,一起“唱诗”玩。两个小朋友,都吟诵会了一首诗。那就一人一句,连起来、唱下去。
唱的高兴了,还可以起来舞一段。我们现在一说到跳舞,它好像变成了专业人士才能拥有的一项“技能”。说自己会跳舞的人,就必须要绷起脚尖,学习身韵,要会踢腿。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什么意思呢?它在说:诗歌是内心活动的表达。人在非常激动的情况下,会觉得内心情感无法用语言、用唱歌来充分表达的时候,就会选择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感情引起体动,以体动表达感情,给人以生动的直观形象。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舞”过。在《三国演义》里,有“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周瑜舞剑”的故事情节。周瑜在舞剑时,也并未学过跳舞,并没有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样,练习舞蹈的基本功。就只是在借用肢体语言,抒发情感。
我们经常会说,很多少数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比如苗族、壮族、藏族等等。其实,汉民族自古以来,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让孩子们自由的唱吧、跳吧,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文的情感,把这份情感唱出来,把这份情感跳出来。
我们不要限制孩子的天性。吟诵不是唱歌。唱歌有固定的谱子要求,有些人会觉得自己“五音不全”,会觉得自己“跑调了”。不需要像学音乐一样,记忆谱子,而是跟随内心,听从内心的声音,自由自在的把它唱出来。
吟诵没有固定谱子,让孩子们自由的作曲。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诗文理解不同,所以,大家作出来的曲子都是正确的。“正确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种。
没有限制,不要打击他。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有固定的对错,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教会孩子们一种学习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世界不是由对、错区分的,而是大家的理解不同、出发点不同。
所以,一切都是创造性的,一切都是个性化的。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讨论,上课要怎么样进行呢?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肯定有学习好的,有相对差的,还有中等的。到底是要从好学生的角度授课,还是从差生的角度出发呢?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在古代就不需要讨论,私塾就是对每个人的因材施教。
现在接触到了吟诵,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进行一种新型的一对一教学呢?去听每一个孩子们的心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尝试结合符号、色彩等等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快速学会吟诵。像之前为大家提到的,“—”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入声。以及,我们可以用红色表示入声字。
吟诵,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书声琅琅的时代。学会了吟诵,还可以尝试作诗。以前,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什么叫诗歌的国度?每一个文人都会作诗,作诗就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吟诵的目的不仅仅是诵读古诗文,还要尝试创作古诗文。如果学会吟诵五绝了,就要尝试写五绝,如果学会吟诵七律,就要尝试写作七律。一边吟诵,一边尝试写作。
作完了要反复改,慢慢思考用韵、对仗、琢磨用语,想想诗歌中的起承转合、所用典故、意象系统等等。反复吟咏。教孩子们吟诵,同时教他们作诗。吟诵没什么成本,但是本身非常高雅,有非常厚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好的方式。所以教会孩子吟诵,教会孩子作诗,这样可以整体提高素质,这是潜移默化的。
泱泱华夏,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断开的民族。我们可以徜徉在先秦散文的汪洋波涛里,我们可以聆听汉赋的华美悠长,我们可以传承唐诗宋词的兴象玲珑,我们可以领略明清小说的涤荡人心。
面对这样一座历史资源宝库,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愿意亲近传统文化。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个被封闭起来的巨大宝库,那么,吟诵就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当然,宝库肯定有更多、更好的钥匙,吟诵只是帮助我们从这扇门中进入,让我们看到辉煌灿烂的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