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扑克牌大赛是这样理解吗?
时间:2023-02-19  浏览次数:663

  人民网一篇挺正常的小作文,《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短小精悍,正能量满满,可谁料想在评论区,竟然招致大量网友吐槽。大都在抱怨自己的生活不易,尝不到甜,对”好好干,日子越来越甜”似乎有些反感。

  单就人民网的这篇小甜文来看,没什么毛病,观点没错,但是为啥网友们纷纷说,尝不到文章说的甜呢?我觉得,可能是掉入了“比率困境”。

  比率困境啥意思呢?就是说,有一群人,当各人之间差别不大,几乎百分之百趋同的情况下,对某件事的评价也趋同。一旦,各人之间拉开距离,出现成分比率,对某件事的评价就无法趋同。而且,往往负面评价声音会盖过正面评价声音。

  回想几十年前的生活,那时候全中国的老百姓,几乎生活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吃得都一样,穿的都一样,住的都一样,用的也都一样。而且,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免费,尽管还是在低水平上的免费。

  大家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普通群众。即便有一些人搞特殊,占便宜,也由于当时的资讯太不发达,群众很少能听到看到这些特例。听不到、看不到,那就相当于没有。

  群众只能和身边的人去比较,比来比去,谁都差不多。如果真有个别人,想和别人不一样,群众的监督可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会揭发检举,清理门户,重新让人群纯洁如初。

  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思想和行为比较容易趋同,因而对社会事件或者社会舆论的评价,也比较容易趋同。

  那个时候没有私营企业,出去上班不是国营就是集体,待遇相差并不大。人们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不大,前面的路就那么几条。而且,你还真得好好干,否则会被社会鄙夷甚至抛弃,到时候,你将无路可走。

  后来一切都放开了,好处当然很多了,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天翻地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选择一下子多了起来。体制内、体制外,国营、私企,个体户,想走那条路,原则上说,可以自己决定了,就看个人的资源和本事了。

  这样一来,全国人民就不再是一个百分之百了。不同身份的人开始出现,有了不同的身份比率。有句名言说:“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不同位置上的人,思想和行为各不相同,对社会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人们对社会的评价也开始分化了。一句话说出来,有人捧,就有人骂。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这就进入了“比率困境”。

  更要命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所有的人都成了邻居,原来是只能和自己身边的人比较,现在是,远在天边的人,也能对你产生强烈的刺激,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所以,人民网正能量的小作文,如果让那些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创业成功的网友来看,一点毛病没有,还会收获很多点赞。但是,正是由于比率困境,一篇公之于众的文章,不可能让所有网友都叫好。

  人民网这篇文章评论区也不是清一色的吐槽,也有很多正面的声音,但是,量不大。为啥呢?这就是“比率困境”的特点,负面声音大概率会盖过正面声音。

  在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上,某一阶层或者某一类用户,哪怕只占百分之一的比率,也会达1000万人。

  再看看网民结构,40岁以下的占到40%以上,学生、自由职业者、企业人员占比60%以上,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到70%以上。

  可以发现,占比如此之高的网友,恰恰是抗风险能力最低的网友,也是在这几年受到冲击最严重的群体。

  对一篇正常的文章,大部分人觉得好或者一般,看看就算了,不会特意留言评论。而有感而发的,恰恰很少是点赞,而是吐槽居多。这么下来,留在网络评论区的,就大多是负面评价了。

  时代发展,此一时彼一时,评论区的网友,有不少吐槽体制内的安全舒适,满眼的羡慕嫉妒恨。可是,曾几何时,全民经商,集体下海的年代,体制内曾经沦为笑话。还记得那时候流传的一个段子,说南方某地,企业老板教训员工说:“好好干啊,要不然让你回去做公务员!”

  那个时候,公务员那么一点死工资,是被企业员工或者个体老板们嘲笑的。但是当经济下行,特别是三年疫情的打击下,公务员的这点死工资,重新成了大家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其实,公务员的收入增长并不快,还是那么点死工资,没啥改变,改变的是外部世界。网友们这么“恨”体制内的人,也是没谁了。

  人民网这次小作文翻车,火上浇油的,还有腐败分子的贪婪。正好赶上网络爆出余姚教育局王胜战局长的大瓜,网友一看,好家伙,一个县的教育局长,贪了3个亿,还过着“上午醒酒、中午陪情人,晚上KTV”的腐烂生活,正没处撒气呢,忽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句“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的!”的话,可倒好,都拎着酒瓶子砸过来了。

  目前的发展阶段,各个身份之间,还是互相理解,互相容纳为好。借用多年前的那句时髦话——理解万岁吧!




上一篇:关于关于江姐的故事这又是什么梗?   下一篇:有关弈剑听雨阁加点具体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