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做标债资管的机构依然少,因为标债资管要同时配置4只以上的城投债券,它找城投债券的难度就要比私募和信托高很多,另外标债资管一般还要去找愿意出来做事的期货公司或者公募基金,这些持牌的机构往往在合规性上管的非常严,所以标债资管这一块,各家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的在尝试着玩儿。
要买某只债券之前,一般都是需要经过决策委员会投票表决通过后才能买,都需要上会,不是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目前业内的情况是:标债资管如果做亏了,或者达不到业绩基准的,操盘的那帮人一般都会“粉饰”业绩,但现在去刚兑,去保本保息是趋势,即使真达不到,需要去“粉饰”业绩的条款也没法写进协议里面,即使写进协议了也是无效的协议,因为它跟去刚兑是相冲突的。而且未来如果操盘的人不玩这块了,或者没信用了,操盘的人也不太可能再去“粉饰”业绩。所以标债这一块是有达不到业绩基准的风险,它是浮动收益类的,这个风险必须投资人自己承担。
去年有一家机构做的比较好,有几个比较大的渠道甚至持牌方都在跟着一起玩,干的很红火,但同类型产品发的太多后,眼红的也多,被监管盯上后,各种限制也接踵而来。其中有一家持牌机构跟着您玩了一年半载,把您的玩法学会后,别人就不再跟您玩了,跑出去单干,自己玩去了。备案出来的产品太少后,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三方机构也没再跟着一起玩了。
以前在P2P里面也遇到过类似业务,有一家做质押车业务的平台,刚开始平台跟一家国有小贷公司一起做,国有小贷公司出钱,平台负责找资产,合作了还没两年吧,国有小贷公司把您的玩法学会后后,别人就自己单干,不再跟平台合作了,截止到目前,那家国有小贷公司还活的好好的。
养直销团队的也不好做,机构些养的做销售的员工,稍微有些客户资源的,就自己出去单干,出去单干后,收入走公司户头,那种需要缴的所得税很少。
比如出去单干,注册个公司,一年收入500万,自己花掉的或者其它成本200万,税前利润按300万算,出去单干需要缴的增值税及附加一般1.5%左右,共7.5万;所得税率300万以内的只有5%,需要缴15万,一共需要缴22.5万左右的税费。
如果不出去单干,还在原来公司上班,比如给您开税前500万工资和提成,不含其他扣除部分,那需要缴的个税超过204万:
一个年创收500万的销售,出去单干后,一年只需要缴22.5万的税;如果不出去单干,还在公司里面干,拿工资和提成的线万。出去单干后,一年能省一百多万的税收,然后把这省下来的钱,拿一部分让利给客户,那该多香啊。目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制度是很多公司留不住优秀销售员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业内有一句俗话,销售是养不家的。以前我去一家车贷平台进驻过一段时间,一周下来,那家平台有两个业务组,有位女销售特厉害,一周做了两百多万业务,她一个人干的业务都快要跟其他剩下所有人干的业务持平了,还有不少新员工到公司上班两三个月都没开单。
但地产领域不同,地产领域里面的销售,一般都是靠直销,靠渠道的比较少,养一帮直销团队的员工,您给别人开工资、开绩效,如果做不出来业绩,实际上成本也高。
不管是期货资管还是公募资管,只要是持金融牌照机构做的拿去买城投债券的标债资管,我们都不太担心,只要城投债券不出终极风险,至少本金是很难亏损的,个人目前买了16只不同的标债,暂时还没遇到过本金出现浮亏的。最坏的结果估计就是最终运作的结果达不到业绩基准,然后操盘的人又不给“粉饰”业绩,完全的净值化,去刚兑。
买标债资管的流程比较繁琐,需要提交的资料也多,站在持牌方的角度讲,资料也必须审核严格,这些资料都是要录进管理人系统,以后监管方随时都可能会来抽查的,做的越严格的,实际上也越好。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着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