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的京沪,4万亿的深广渝,2万亿的苏成杭武,1.5万亿-2万亿还有6座城市,万亿区间更有10多座城市。
这从各大城市破万亿的时间表就可见一斑,上海2006年,北京2008年,广州、深圳则是2010年。
GDP差距的放大,主要在两次经济普查期间,由于统计口径调整,带动GDP大幅调增,京沪从中受益。
第一次是2018年的四经普,上海GDP调增3332亿,北京大增2786亿,上修幅度接近10%。
彼时,研发投入开始计入GDP,加上二三产业普查更为细致,科研服务、新兴产业发达的京沪,堪称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2023年的五经普,上海GDP调增4185亿,北京大增3593亿元,上修幅度超过所有省份。
这一次,自有住房以“虚拟租金”形式计入GDP,加上数字经济纳入普查,京沪在这两方面都相对发达。
两次经济普查,直接给京沪一次性增加6000-7000亿元的增量,而广深只有1000亿左右,差距就此拉大。
同为一线,北京、上海是直辖市,广州、深圳只是副省级市,不过深圳多了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的特殊身份。
简单来说,京沪地位相对超然,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一个经济金融中心,几乎所有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都难以绕开。
北京早就开始去工业化,但大学大院大所、政府机构、央企总部集聚,为其发展知识经济、总部经济带来独一无二的优势。
最多的互联网企业,最强的科研天团,让北京在“互联网+”时代无往而不利,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是抢得先机。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北京虽然不是金融中心,但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与上海处于同一水平。
仅金融业创造的GDP,京沪都足以让普通省会望尘莫及,深圳金融业GDP是4700亿元,广州只有3000亿元。
上海,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为支柱,也是大飞机、造船业等大国重器的中心,更不用说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
深圳,则是少有的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为一体的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占工业半壁江山,人工智能时代厚积薄发。
深圳更深,广州更广。广州拿下了一系列“国”字头称号,城市功能更为综合,二三产业相对均衡,但新兴产业有待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