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合力塑造旅游餐饮消费新风尚到组织志愿服务队宣传反浪费,从开展“数据化”食堂管理到推广“按重计价”模式,日前,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第七批典型经验做法。
认知是行动的指南针。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但在日常生活中,恐怕不是每个人都对餐饮浪费有准确的认识。说起餐饮浪费,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定性的认识,却缺少定量化、数据化的认识。这也难怪,饭店、食堂的计量单位多是盘或份,对餐具的大小与规格、食物的分量与消费人数通常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所以,人们对餐饮浪费的认识常常是模糊的。怎样点餐才是经济实惠又节约的,常常要看具体的情境。碰上宴请、接待,一旦好面子、摆阔气的心理占据上风,反浪费就可能被抛之脑后。
从第七批典型经验做法看,定量化、标准化、精准化是最主要的三个关键词。譬如,江西省吉安市在中式快餐等领域推广“自选菜品+按重计价”模式,巧用经济杠杆引导公众理性消费与反餐饮浪费,并引起了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同频共振。餐饮店优化管理,根据销量推行动态补菜,促使食材平均损耗率下降10%至15%。从全市来看,360余家中式餐饮门店日均厨余垃圾减少了12%。可见,定量化的需求端带动了精细供给,反浪费不再只是个人的善举,餐饮业随之聚集起链上遏制“舌尖浪费”的力量。
与定量化相比,更高阶的是标准化和精准化。上海市黄浦区推行食堂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建立起覆盖采购、库存、消耗的标准化数据台账,并形成了动态监测机制。同时,当地在前端推行智慧预订系统,根据实际需求精准指导采购与备餐。这一系列做法使制度与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不仅使反餐饮浪费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更把防止“跑冒滴漏”的行动贯穿至全行业全链条,可谓抓住了推进工作的关键。
接下来,怎样消化吸收这些经验做法呢?无外乎举一反三。而要做到举一反三,关键点有二。一则,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因事制宜、对症下药;二则,打破思维定式,多在解决“一类问题”上聚焦发力。以湖南省长沙市多所学校“称”出粮食节约新风尚为例,定量化未必就是从追求“高大上”的数字化起步。当学生日均剩饭量缩减到25克的水准,当争当“光盘之星”成为校园新风尚,“节”尽所能地反餐饮浪费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与声势。
归结起来就是,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脱离实际的“抄作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反餐饮浪费就能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