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B跨越太平洋降落日本80年舰载战机回归居民担忧噪音问题
时间:2025-08-21  浏览次数:663

  8月7日下午,日本宫崎县新田原基地上空传来引擎的轰鸣声。三架灰白色的F-35B战斗机以不同姿态陆续着陆——第一架垂直悬停降落,第二架短距滑跑,第三架则如常规战机般滑行。编号为59-8203的机体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垂直着陆时,地面响起零星的掌声,但更多是当地居民举起的抗议标语牌:“反对噪音污染”“军事基地滚出家园”。这一刻,距离日本战败已整整80年,自卫队首次重新拥有固定翼舰载战斗机。

  这批F-35B的回归之路堪称跨太平洋接力。它们从美国沃斯堡工厂起飞,在KC-46加油机支援下穿越太平洋,中途经停夏威夷珍珠港基地,耗时一周才抵达日本。而驾驶它们的并非日本飞行员,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日本自卫队飞行员尚未完成垂直起降培训,只能由美方代劳演示着陆。这种“借人开箱”的尴尬,暗示着日本航母化之路才刚刚起步。

  作为全球唯二的垂直起降隐身战机(另一款是英国“鹞”式),F-35B的核心技术藏在驾驶舱后方。一台两级对转升力风扇在此处运转,配合尾喷口下偏90度的F135发动机,共同产生178千牛的垂直升力,相当于“鹞”式的1.9倍。其精妙之处在于:升力风扇的空气通过机背进气口吸入,避免扩大主进气道影响超音速飞行,使战机同时具备隐身、超声速巡航和垂直起降三重能力——这是冷战时期“鹞”式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飞行员的操作体验更是颠覆传统。驾驶“鹞”式需手动控制方向舵、喷口角度和油门阀,如同杂耍般平衡机体;而F-35B的飞行员只需输入目标指令,飞行控制系统便会自动协调所有部件,战机如同被无形绳索平稳提放。蒙皮上的3M聚合物薄膜取代传统涂装,单架减重300公斤;耐高温隐形材料覆盖发动机周边,抵御800℃尾焰灼烧。然而这些技术奇迹,却因一个手掌大小的部件屡屡折戟。

  2021年11月17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甲板,一架F-35B滑跃起飞时突然下坠。飞行员弹射逃生,战机沉入地中海1981米深的海底。事后调查发现:地勤人员遗忘了一个进气道挡板——这块本用于停放时保护发动机的金属板,在起飞时阻挡了70%进气量,导致推力不足。

  更令人震惊的是事故背后的系统性失误,英国防部报告揭露:航母上55%的维护人员缺乏登舰经验,77%仅接受最低限度的海上生存训练,高强度的部署任务让地勤疲于奔命,甚至有船员戏称航母是“皇家海军最大的潜艇”,暗讽其封闭环境与高压状态。

  而那块肇事的第三代挡板,因标有“飞行前移除”的贴纸可能脱落被吸入发动机,维护人员竟直接铲除了警示标识。最终,英国耗资335万美元打捞残骸,却因战机声呐定位信标失效,只能靠远程声呐一寸寸搜索海底。

  眼下日本面临的第一个战场并非海洋,而是新田原基地周边的居民区。F-35B的垂直起降训练将产生105分贝以上的噪音,相当于电锯作业的三倍。尽管防卫省承诺展示不同着陆模式的噪音差异以安抚民众,但宫崎县居民联合会早已发起联署反对,称“战机将摧毁本地农业与旅游业”。

  更深层的考验在于地勤体系。F-35B的维护需要精确到分钟级的流程管理:发动机多数零件需在20分钟内更换完毕,智能系统虽能预判故障,却依赖人员规范操作。

  而日本首批接收的8架F-35B中(另有1架因检修延误),仅有3架到位,距离组建14架编制的中队尚有缺口。即便战机就位,“出云”级航母的改装进度仍是瓶颈——“加贺”号虽完成甲板耐热处理,但升降机、弹药库等关键改造尚未完全验证。

  日本防卫省计划到2031年在新田原基地部署40架F-35B,而“出云”与“加贺”号两艘航母最多搭载20架。当编号59-8203的机体在宫崎县腾空时,英国地勤铲除挡板警示标识的画面或许正在东京的战术研究室反复播放。技术可以跨越太平洋运输,但血泪换来的教训仍需亲历——正如那架沉睡在地中海深渊的F-35B所警示的:最先进的武器,永远败给最微小的疏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这12000元我打算买上五六支基金   下一篇:有关锐捷认证客户端破解到底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