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惦(diàn)固(ɡù)须(xū)掌(zhǎnɡ)会有什么样影响?
时间:2023-10-05  浏览次数:663

  这座1958年4月22日建成,为近代无数革命先烈而建的纪念碑,伴随着新中国走过多年的风风雨雨。

  不仅有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亲笔题字,还会聚了梁思成(主设计)、魏长青、吴作人、林徽因等一大批优秀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的设计心血。

  而因为整体是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只是从开采到运输就起用了7116名工人,更别说整个过程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可以说,除了象征意义,纪念碑的一砖一石,一字一画的创造,也承载着当时的国人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怀念,以及对国家前程的美好祝愿。

  1949年10月1日,中国北京,万千目光齐聚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而就在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将在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都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

  在西学的影响下,当时的建筑学说百花齐放,很多建筑学家都想求新求变,因此给出都是诸如凯旋门、雕塑群、尖碑、立柱等外国样式。

  但梁思成却觉得,既然国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座纪念碑,并写上碑文,那就应该严格执行全国政协决议中对“碑”的定义,设计一块碑,把碑文铭刻于上。

  其中最险的一次,是在1951年国庆时,天安门广场上忽然多了一个1:5的全新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型。

  而这版设计者是建筑师陈干,他将碑体放在一个有着三个门洞的红墙台座上,据说,北京市的领导人很中意这一版本。

  他认为,从科学角度,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形、重量绝对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块石碑,将如此重量的石碑置于三座虚空的洞门之上,安全问题堪忧,是违反建筑逻辑的操作。

  而从设计角度,碑座三个门洞的造型,和天安门的造型完全一样,若并置在一起,不仅显得纪念碑没有新意,还会压过了天安门的气势。

  据说,彭真最后把这份信转给了毛主席,因为毛主席认为梁思成说得在理,才最终敲定梁思成的设计方案。

  1954年8月,陈干和弟弟高汉联合署名,在《文艺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批判关于梁思成提倡“大屋顶”的文章《〈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商榷》,从此揭开了中国建筑界批判梁思成“大屋顶”的序幕。

  虽然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按梁思成的设计落成的,但如此大的碑体建设,显然不止是梁思成一个人的功劳。

  就比如关于碑顶的设计,梁思成原本的意图是借鉴嵩阳书院碑、北海的琼岛春阴等传统碑额的设计,但因为梁思成中途生病,且病愈也未再过问纪念碑的事。

  这一圈浮雕由历史学家范文澜领导的小组构思,一共包括八个题材,分别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及解放全国(支援前线—胜利渡江—欢迎人民解放军),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实。

  但这样势必就会出现一些当时仍然健在的领袖人物,若在之后的活动中在碑前摆放花圈,就不大合适了,因此才决定表现群体。

  比如《武昌起义》的画家董希文,也是经典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五卅运动》的雕刻家王临乙,还是民族文化宫大型浮雕群像《民族大团结》的作者。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指是从1919年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彻底推翻了旧社会期间的反帝国反封建战争;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反抗外敌侵略期间的百年屈辱史。

  承载的文字意义如此重大,还要经受亿万国人的目光,因此,政府对碑心石的选材要求自然也极其严苛。

  而就在专家毫无头绪之际,一名身在山东的同事给了希望,“青岛市浮山金顶上有一块巨石很符合条件,大家快来。”

  花岗岩,不仅硬度极高,而且耐酸碱,抗风化方面都远胜于其他石头,最关键的是,这块巨石足够巨大,绝对能采出一整块碑心石。

  当时接洽石料开采和运输任务的是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面对如此大的巨石,即便专业如他们也依旧无计可施。

  直到几名从当地雇来的石工给出了一个建议:“崂山脚下有个村子叫清石峪,村子里住着一位叫李开山的老石工,被人称为石神。他爷爷曾帮国民党政府采过几次大石,请他出山,想必会有解决办法。”

  可当李开山到了现场时,也有些震惊,因为他过去采石,用的都是插钢楔那种传统方式,但这显然不适合眼前这块巨石。

  于是,李开山先是用炭笔在巨石上画出一块长15米、宽3米的石料大小,再沿着四条边缘线多个炮眼。

  在众人的关注中,李开山亲自往炮眼里添装炸药,随着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巨石冒起一阵浓烟,烟落灰散后人们却发现,四个边缘只有两个边缘被炸出了裂隙,另外两边完全没有动静。

  于是,在场的石工们一起上阵,将100把钢楔子砸进石料,但即便石工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撼动巨石。

  既然人力不行,那就用工具,李开山又让人沿着石料的边缘再开两道石槽,然后放入了8个可以承重200吨的千斤顶,一番操作下,终于将石料完整地剥离出来了。

  李开山给出了一个老办法,滚杠,也就是在路上铺设枕木,再在枕木上摆一排圆木,然后再把石料放到圆木上,只要有动力,石料就会随着圆木的滚动慢慢挪动。

  可即便如此,石料还是太重了,于是又在运送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减重,第一次减重至280吨,第二次减重为102吨。

  1953年8月19日,石料开始由山脚出发,一路上经过村庄、山岭、桥梁及繁华的街道,终于于9月27日抵达车站。

  四年后,五一劳动节,纪念碑终于落成,红色大幕被揭开,红旗飘扬,数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热烈欢呼,无数和平鸽腾飞而过。

  从留学博士到乡间老农,从国家领导到底层石工,虽地位不同,能力不同,但都怀着对革命烈士的尊敬和怀念奉献所有,最终才让这一不可能成为现实。

  正因这群人,之后每年的国庆以及每个普通的日子里,无数国人才有了更具象的瞻仰寄托,是对革命烈士的追念,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上一篇:有关选择叶倩文林子祥这件事可以这样解读吗?   下一篇:有关平息乱源任务怎么做是个什么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