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就是五年规划,前面的数学,就是第几个,我们现在就在“十四五”期间,就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不过呢,五年规划这个词,是2006年才开始使用的,在那之前,叫做“五年计划”。
大家可能会觉得,一五,一定是从1949年一建国就开始的吧?其实并不是这样,一五是1953年到1957年这五年。为啥不是一建国就开始呢?一个是因为做计划也得花时间,另一个就是因为抗美援朝,全国处于战时状态,就是有计划,也没法按部就班的实施。
到了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中国必须要搞建设了,特别是工业建设。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从晚清到民国,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党国”腐败无能,松散低效,再加上漫长而艰苦的抗战,仅有的一点点建设成果,也被耗光了。
旧中国工业生产的高峰,竟然是1933年,到了1949年,钢产量只有1933年的17%,煤炭产量下降了42%,水泥产量下降了71%,铁路、桥梁这些交通设施,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像机器制造、现代国防工业这些,连下降的前提都没有,因为几乎为零嘛。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80%,念完小学,就可以叫做知识分子了,大学生,简直像熊猫一样珍贵。即使在解放军当中,排长以上的干部128万,有大学文化的只占2.14%,还有27%是文盲。这种极其落后的国家面貌,必须得到改变。所以,从1949年到1952年,咱们一边是在抗美援朝,一边是在搞国民经济的恢复。但光是恢复,那顶多回到以前的水平嘛,远远不够的,要想改变贫弱的现状,必须实现工业化。其实,早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了全国胜利后的总目标,就是
这就是五年计划的历史背景。这个五年计划,并不是领导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向苏联学习的结果。苏联的开局,跟1949年的中国就非常像,四面环敌,国力孱弱,年产汽车还不到100辆,也是遍地文盲。
两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进步可谓神速,积累的建设成果也成为在诺门罕打垮日军,二战推平纳粹德国的物质基础。计划,总得先编出来吧?这第一步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缺人。
当时,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那里接收的各类工程师、专家,只有2万多人,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不足500人。鞍钢
的70名工程师中,有62个还是伪满时期留下来的日本人,遣返了政治不合格的人之后,剩下来的就没几个了。其它各行各业,人才更是少得可怜。中国人从零开始搞工业,毫无经验,又不可能从西方获得任何东西,向苏联学习就成为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应当能够制造汽车、飞机、军舰。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一定很快,但是做计划要留有余地,要有后备,草案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定的太高了,降到15%比较合适。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价格便宜,技术也是头等的。不过,即使有外援,一五计划的编制,仍然很不容易,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口,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都是空白,都要上马,钱怎么分,人怎么配,地点怎么选,还要平衡发展,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一五计划光是制定,前后就花了四年,五易其稿,直到1955年7月,全国人大才正式审议通过——不是说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吗?因为时间不等人啊,只能是边建、边改、边学。
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的投资总额达766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58.2%用于工业,这当中的88.8%又用于重工业建设,建立若干个重工业区——鞍山、武汉、包头,钢铁和机器制造;兰州,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器制造;哈尔滨、沉阳、齐齐哈尔、西安,动力设备、重型机械;吉林,化学工业;抚顺、大同,煤炭和采矿设备制造;洛阳、成都,机器制造。基本原则就是除了造船厂,尽量建在内地,远离可能的战火。这当中的典型,就是一汽的建设。咱们都知道,旧中国是没有汽车工业的,造汽车,既是现实中的刚需,也是振奋国人精神的刚需。
1950年,中苏商定,由苏联援建一座现代化载货汽车制造厂,这个厂要建在哪里呢?筹备组考察了十几个城市,北京、石家庄、太原、平遥、祁县、西安、宝鸡、湘潭、株洲,等等,经过勘测,发现平遥地面水位过高,石家庄和湘潭工业条件不足,西安存在电力和运输问题,北京也不合适,因为钢材供应困难。
此时,苏联汽车拖拉机工业部派来了工厂设计专家沃罗涅斯基、基涅谢夫,他们花了三个月,了解各方面情况,最后确定,新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只能设在条件比较好的东北,这个意见,得到了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的认可,然后中方设计组会同苏联专家,对四平、公主岭、长春进行了考察,最后将厂址选在了长春孟家屯车站西侧,这里曾经被日寇关东军占据,甚至还残留着细菌工厂的建筑。
7月15日,在这片曾经充满屈辱的地方,一汽破土动工,三年后,这里矗立起一座宏伟的,属于中国人的汽车工厂。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载重汽车下线,第二天,成千上万人涌上长春街头,只为看一眼新中国生产的新车,毛主席亲自命名为“解放”。从此,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
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首飞,这是由南昌飞机制造厂仿制的雅克18,发动机由331厂制造。南昌飞机制造厂就是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就是现在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331厂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专攻中小型航发。但有了初教5远远不够,咱们更需要的喷气式飞机。1956年7月19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两架敌机的英雄飞行员吴克明,驾驶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沉阳首飞成功。
的制造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沉飞沉霍伊啦,不过当时它还叫112厂,后来又改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厂名“松陵机械厂”,沉飞这个名字,是从1986年才开始用的。歼5的发动机涡喷5,由410厂,也叫沉阳黎明机械厂制造,这个厂也是一五的重点工程,建厂没几年,就能生产涡喷发动机了,可谓进步神速。现在呢,它已经改制为中国航发沉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了,太行,昆仑,就是黎明的产品。其它地方,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举几个例子,比如洛阳、包头、石家庄,洛阳地势平坦,空间大,通铁路,适合建加工或总装类的工厂,所以洛阳就有了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滚珠轴承厂、矿山机器厂、柴油机厂,包头,周围矿藏丰富,铁矿,煤矿,黏土矿,样样不缺,所以这里就建起了钢铁厂,就是包钢啦,钢有了,顺带干脆把坦克生产厂也一并建在这儿了,从采矿到坦克,一条龙服务。
石家庄建起了抗生素工厂,结束了中国没有青霉素的历史,还有配套建了玻璃厂和淀粉厂,因为制药用得上,就近一块解决了。石家庄还先后建了五个棉纺厂,加上原有的两座,一共七家纺织厂,成了中国的棉纺城,为啥呢?也是就近,因为河北就是当时的棉花主产地。
一是靠借,二靠省。借,就是从苏联获得低息贷款,至于贷款的多少(1950-1956),说法各不相同,有说折合13亿美元的,也有说22亿或30亿的,年息大约是1%,中国呢,用钨、铝、钼、橡胶、蔗糖,这些实物来偿还,后来“苏联逼债”的债,说的主要就是这个。
这笔钱看上去挺多,但实际上并不是主力,我们没有多借,因为借钱总是还的,而且你借的越多,对方附加的条件就越多,比如用橡胶还债,苏联说每年还我两万吨,中国说我这只有海南能种,产不了那么多,苏联说那我不管,反正就这条件,你看着办吧,于是中国只好又进口橡胶补上差额,要是实在补不上,就得用其它矿产来顶,所以这种债,能少点还是少点的好。
提到苏联专家,就不能不提着名的156项工程,其实在1950到1953年这期间,最初确定的项目是50个,朝鲜战争后几经增补,最终定下了156项,实际施工150项,前面提到的一汽、华北制药厂,沉飞和黎明厂,还有现在的长虹(788厂)、京东方(774厂),就在其中。
援建这些项目,既要有设备和资料,更要有专家来指导。这些专家,都是当时苏联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跟政治家免不了要玩阴的相比,他们的诚意还是很足的。苏联援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在来华前就反复强调:
“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工作,工作!中国朋友完全信赖我们。所以,我们提出每一项建议,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实际情况,切不可粗心大意,匆忙下结论。我们的工作不允许我们犯错误!”
年到1960年,苏联专家总计超过了1万8千人次,从养猪到棉纺,从医疗到铁道,从造纸到炼钢,从军事教官到大学老师,几乎无所不包,光是带来的资料就超过了600吨。这些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虽然多少也有些矛盾,但总体上还是起了正面作用的,几年内就教会了很多干货。
比如炼钢,由于苏联专家的指导,本溪煤铁公司炼铁厂低磷铁的合格率在3个月内从16%提高到88.5%。石油方面,苏联地质专家莫谢耶夫传授了先进的油田勘探方法,解决了低压油田的产油问题。在建筑行业,苏联专家带来了“混凝土真空作业法”、“平行作业法”、“分段连续砌砖法”、“双手挤浆法”,让建筑工期成倍缩短。
当然,也不能说苏联专家什么都对。至少,南方的朋友们,每个冬天都要靠一身正气,硬抗魔法攻击,这个锅苏联专家至少要背上一半。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其实也是源于苏联,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今天的布局,基本上都有苏联专家参与,甚至是主导规划。比如现在北京的格局,就是以巴兰尼克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的方案,其它像上海、天津、洛阳、西安、兰州,都有苏联专家的身影。
这当中啊,就有冬季供暖的问题,因为供暖系统会增加建设、维护和运行成本,南方城市需要吗?咱们也不知道该不该,就参考老大哥呗,按苏联的标准,室外温度低于5度,那就是冬天了,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度的天数,大于或等于90天,才能集中供暖。
长期生活在高纬度干冷气候下的苏联专家,对中国南方冬天的潮湿是没有体会的,他们在做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有啥不对,就按这个来呗,5度已经很暖和了嘛,还要啥自行车啊?
接着说钱的事。第二个办法就是省,开源节流,自力更生。实际上啊,在一五计划制定的时候,厉行节约就已经被定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了。具体来说呢,一是靠国营企业的利润,二是靠预算的分配,三是靠合作社、银行、公债,简单说就是人民储蓄。再具体一点,就是用行政手段,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举行节约竞赛,精简行政机构,严控工资标准,降低城市建设的指标,豪华装修这种就不要了,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制定节约计划,甚至每个家庭,都有节约粮食的用粮计划。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办了定期有奖储蓄,存期一年,以10万整户为一个开奖单位,部分利息作为奖金,按月摇奖,头奖很诱人啊,2千万!相当于新人民币2千元。2千好像不多啊,其实真不少,在当时抵得上一个工人四五年的收入了。有这样的好处,大家当然是竞相存钱啊,资金就这样募集起来了。顺便说一下,这个有奖储蓄,在1961年中断了,到了八十年代又重新出现,奖品除了钱,还有旅游、彩电、汽车,甚至还有房子!九十年代末,被央行叫停了,一是因为资金已经不紧张了,二是银行商业化了,需要规范。
通过这些举措,5年间共积累资金909亿元,1957年全国城市储蓄存款余额达 279亿,比 1952年增加了2.3倍,1954年还消除了赤字,这是很不容易的。这里对比一下开头提到一五计划总投资,766亿,你看,这多的都有了。
咱们都知道,中国外号“基建狂魔”,其实五十年代的狂劲,可能还要超过现在,全国上下都铆着一股劲,无数工厂、铁路、桥梁,像变魔术一样出现了,限额以上较大的项目,平均每天就有一个开工或者竣工。五年内新建铁路
33条,新建和修复的里程超过一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公里,是1952年的两倍,整个基建的投资效率甚至比八十年代还要高。除了这些有形的成果,其实还有一个无形的成果,更加有意义,这就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吧,一方面,把苏联专家请进来,一边建一边教,另一方面,咱们也送出了很多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从1951到1965年,中国共向苏联派出留学人员一万六千多人,其中教育系统7955人,军队800人,共青团138人,工业部门7800人。
一五是留学的高峰期,留学生需要在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主要是俄语和业务培训,他们的物质待遇非常好,一位留苏学生回忆说:
“从春夏秋冬的服装,到鸡毛蒜皮的小物什,考虑得一应俱全。有了这些,五六年中就几乎不用再添置任何东西了,就是自己的妈妈来给打点行装,恐怕也不会考虑得如此周到。而所有这些,都是免费的,都是国家从远不充裕的国库中,花钱为大家置办的。提起这沉甸甸的皮箱,能够感受到祖国对我们寄托的沉甸甸的希望。”
当时中苏关系很好,苏联方面非常配合,不仅承担了部分费用,而且所有专业都向中国留学生开放,没有保留。中国留学生们,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待,那也是激情在燃烧啊,劲头十足,异常勤奋,绝大多数以优异成绩毕业,有的还取得了副博士学位。
顺便说一下,俄罗斯的艺术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留苏之后,很多人都变得多才多艺,我原来的单位有一位退休老教授,就是留苏学生,搞空气动力的,有一次我们去帮他搬家,结果发现了好些很精美的油画,起初还以为是老先生的收藏,结果一问,他说这都是自己画的,留苏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把油画也学会了,而且水平还很高,佩服啊!
这些留苏学生,回国后不仅成为建设的骨干,很多年后又成为各自领域的带头人和开拓者,甚至还有国家领导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国防和航空航天的留苏学生当中,出了40多位两院院士,“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有留苏经历的大约占六分之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就是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经过五年的建设,到了1957
年,各种工业指标都有了惊人的增长,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原煤产量达到1亿3千万吨,比1952年增长98.5%,发电量达到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粮食产量达3千9百亿斤,比1952年增长19%,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万6千公里,比1952年增加16.6%,其中包括工程艰巨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和武汉长江大桥,空运航线%的乡,通上了电话,这是旧中国想都不敢想的成就。▲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突然就被拖进了列强横行的世界,能不能进入现代化,赶上欧美,就成为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从物质到精神,都要有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变,核心就是工业化。
这个使命,大清、北洋、民国,都不能完成,直到新中国建立,才终于有了一个搞建设的坚实地基,一五计划,就是在这个地基上开始盖的第一层,然后才会有第二层,第三层……让中国这座大厦重新矗立起来。虽然一五计划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我们今天依然在享用这个开端带来的红利。
我们也是后人的先辈,这个接力棒现在已经传到我们手里了,我们未必一定要经历先辈那样的艰苦,然而,这种伟大的奋斗精神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