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肖像·历史人物:任职贵州最久官员张锳
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663

  张锳,清道光年间名宦,教育家、方志学家,兴义知府,任职贵州最久官员。字又甫,号春潭。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直隶沧州府南皮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人。祖籍山西,其先祖张端迁直隶繁昌县,明代官至获港巡检,举家再迁南皮县东门印子头,遂定居于此,号“东门张 氏”。张端子张淮正德年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张淮七传至张乃曾, 即张锳曾祖父,任山西孝义知县。张乃曾子张怡雄,即祖父,官至浙 江山阴知县。张锳父张庭琛,贡生,任四库馆誊录、福建漳浦东场盐大使、古田知县。张锳中举后,其家又移居到了南皮县城南三里双庙村,是为真正意义上的张氏故里。张锳娶妻刘氏,继娶蒋氏,再娶朱氏,朱氏为张之洞生母,张之洞是张锳的第二子。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城南六洞桥,幼年随父居黔西南,写下名篇《半山亭记》。及长以科名入仕,经年后为晚清“洋务中坚”“同光重臣”,学务翘楚,封疆大吏。但不忘黔中桑梓之情,供应贵州学子出省求学费用,购置大批文献典籍运回贵州,以供学子披览。贵州口碑,永垂青史。

  张锳幼年丧父,“食贫力学”,少年即勤奋异常,胸怀大志。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中举。旋六次会试不第,于道光六年(1826 年),以大挑(清乾隆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第的举人,国家挑取优等的用做知县等职,意在给举人开拓出路,6年举行一次)一等分发贵州, 任过德江、清平(今凯里炉山)、贵筑(今贵阳市)、威宁、古州(榕江)诸州县官,“以廉洁、善听讼、严治盗、兴书院而知名”。升古州同知时,得觐见道光皇帝,“特赐独对”。后升黎平、遵义、安顺知府。咸丰四年(1854年),新城涂令恒、冉秉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府城,安义镇总兵先率镇兵从征遵义,张锳组织团练千余人也参加防堵。并推行变通保甲法,饬各州县仿戚继光练兵。五年(1855年),张锳擢升贵东道,在黔南各地指挥镇压起义军。

  咸丰六年(1856年),张锳病逝于黎平军中,享年63岁。自道光六年 (1826年)始,张锳在贵州任职达30年,是有清一代任职最久的地方主要行政首脑,对贵州的贡献极大,尤其是他在文化教育上的所作所为,至今仍为贵州人民所怀念。

  张锳在任贵筑知县期间,以私款千余金,在省垣六洞桥购得房屋一幢,加以改造,修葺一新,署其楼曰“烟花三月”,取唐诗人李白诗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之义。张锳为人豪爽放达,喜结交诗朋僚友。常邀之楼中欢歌宴集,或又以之悠游于城东胜景扶风山寺,抑或城南观音寺翠微园中,浅盏低吟。道光十七年(1837年),其子张之洞就出生于此楼中,时张锳已升任古州厅(今榕江县)同知。有人奏告张锳修建此楼,动用官府仓库积储,邀宴僚友诗朋,是靡费奢侈行为,朝廷责令巡抚贺长龄查实此案。至十二月,贺长龄将调查结果具报上奏:“张锳素无奢靡等事,其任内交待仓谷,业经后任照数接收,依限结报”,算是还张锳的一个清白。张锳任职的古州厅,为贵东道黎平府属,时湖南胡林翼任知府,是 湘、桂、黔三省交界重镇。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社会动荡,兵革不断。张锳随胡林翼经常征伐,时时留心各地的地理环境、山川形胜、关隘要塞,皆做到心中有数,更利于征战攻伐,或屯兵防守。在征战活动中,致是龙里、贵定等地数十团练义勇地方武装,尽皆佩服,闻风响应,愿意服其调遣,听其指挥,勇于效命。张锳在平定“少数民族战乱”中,“常以死士数百人,破贼数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张锳擢任贵西道兴义府知府,即以振兴文教为己任。见当时的书院多所朽敝,决定整顿葺新。兴义书院在乾隆年间由明代的海潮寺改建而成,面临九峰山,故名“九峰”,旋改名“桅峰”,复又改名“珠泉”,时兴时废,时办时辍。前任知县仇效忠,甚至私吞经费银二百两,致使诸生乡、会试的路费及书院膏火无法解决。

  张锳到任,先即慷慨解囊,捐俸并筹集资金一千两,加上书院库存五百两,将书院修葺一新,并增修斋房、厨房,扩充讲堂。还有剩余银两交给棉花商生息,以支助贫困学生膏火和诸生考卷费,延请名师执教等。张锳本人在 “听政之暇,危坐读书终日”,常到书院亲自讲授,亲阅课卷,亲自评定。不时还召学子入府署,从容款待,谆谆教诲。兴义地处边鄙,图籍奇缺,张锳将自己私家藏书,贮之书院,供师生披览。亲自厘订拟出《详请变通书院各章程》,规定各项经费开支,必须照章执行,加强对书院的全面管理。书院重修后,兴义生童学子,参加府试、乡试和会试,人数逐渐增多,其中安龙县的景其浚,在咸丰二年(1852年)考中进士,先后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陕甘、河南、安徽三地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张锳的不懈努力下,兴义府学风兴盛,培养出一批人才。十余年间,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比较知名的除景其浚外,还有诗人张国华、书院山长贵天乙等人,民间称这种现象“旷古未有”。

  先是,清初兴义府的生童岁试,原皆系各厅学代作,府治未设考棚试院。至雍正九年(1731年),始建试院,然规模简陋。张锳到任时,试院因年久失修已多所毁圮。张锳决定择地重建,并捐银一千两以为首倡,发动府属州县僚友、乡绅、市民踊跃捐输,共得银三万零八百余两,于城东门内珠泉书院左侧,购地一块并民宅20余处,征集能工巧匠,委教授郭超凡、贡生桑滋等总理其事。试院工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二十五日启动,翌年九月十三日告竣。规制宏阔,当年即为全省之冠。计有房舍二百零九间,考棚号舍可容千人。建有左右辕门、石坊、旗杆、鼓 乐亭、万寿宫、提调所、府学与各州县学公所、头门、官厅、龙门、魁星阁等,此外看役所、巡捕房、仓廪、厨房、厕所一应尽有。至于考棚、堂 室、卷房等尤为完备。此外,试院建成后,已是一座完美的大园林,院内遍植莳花秀木,四季飘香。院中有:红杏山房、纳旭亭、他山楼、蕉雨轩、双清厂、植桂轩、演戏台、南北静室、芝兰书室、对轩、回楼、水 亭、意舟、骋环楼、天香阁等,还专门建有“十八先生祠堂”,旌祀南明先贤。整个园林布局精巧,造型优美,尤显壮观灵秀。

  同时,张锳在未考试时,将其作“书院”使用,以课读诸生,常选拔书院中的优秀生童,集中到试院,另聘名儒专门培养,张锳也常亲临讲授。他又将建设试院的余银二百两,在册亨县增建“册亨书院”一所;以余银三百两,在普安建 “盘水书院”;另以余银一千三百两,广置田产,收租米为书院师生的束修膏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张锳还对兴义珠泉书院进行大规模的增修,改建书院的各房,通为正规的斋房,增建头门三间,屏门一座,讲堂三间,山长内室三间,厨房一间,规制更为完备。

  张锳作为地方主要官员,深知编修地方志的重要。他在遵义知府任上,积极支持《遵义府志》的纂修;在兴义府任上,主持创修《兴义 府志》,以此为己任。张锳以“旧志仅志府新辖境事,未志所属各县境事”,拟“取旧志,删其繁,补其缺,存其要,增其遗”。为节省经费,他既不设修志局,也不劝人捐助。他先召集府属各州县关心地方志乘的士 子数十余人,广征资料,查阅公私藏书达万卷,博考篡辑;又采访父老、乡绅;然后纂成初稿。并聘请江苏学者朱逢甲和湖南宿学、修志家邹汉勋 来兴义协修,共定义例,删繁去冗,拾遗补缺,“十年数易其稿”,经13年的辛劳,最终勒订成书,共七十四卷百万余言。张锳捐出俸银二千余两付印,并为之作序,中云:“甚矣其难也,瑛之心力瘁于此书矣!”《兴义府志》百余万言,记载范围,以安龙为中心,所记地域除今天的黔西南州所辖县(市)外,还包括六盘水市所辖的盘县、六枝县以及广西的隆林等地。时限上起秦汉,下迄清道光末年。该志有纪、志、传、表、录、图诸体,内容有自然地理、建制沿革、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 族、人物、风俗、方言、物产及历代大事要事。《兴义府志》梓行后,颇为人称许,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就明确将其称为清代佳志 (2009年,安龙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对《兴义府志》进行重 新校订校注,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咸丰初年,正是张锳在贵州各地任职时,广西洪秀全、杨秀清发动太平天国起义,黔中也受震动。黔东北“号军”,黔东南张秀眉“苗军”, 纷纷响应。广西紧邻兴义,多股太平军过境直逼贵州,以配合黔西南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咸丰四年(1854年),安南县首领涂令恒(亦作令言)首先进犯普安,复分兵直扑兴义府和贞丰州。时清军还未赶到,张锳在兴义知府任上,即与护理游击、守备汪光瑞,督同城文武,激励团勇,奋身固守府城。张锳身先士卒,毫不顾及个人安危,勇立城头,指挥守卫,“飞炮及身”仍坚持不动,文武官员、团练兵勇无不为之感动,终得保住 兴义府城安危。接着,他又调集团练,配合学校书院生员,共同出击,将攻城首领歼毙,大获全胜,地方得以“肃清”。张锳率领兴义府军民的守城胜利,得到朝廷顶戴花翎的奖赏。咸丰六年(1856年),张锳得令调任贵东道,署理军务。贵东道住黎平,所辖镇远、都匀等府属。此道内, “游氛更炽”,苗民起义遍布全道。当张锳以疲劳之躯启程赴贵东,行至贵阳家中,竟一病不起,“积劳终于军”,旋即逝世。(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易点天下:融资净偿还91819万元融资余额8亿元(09-11)   下一篇:港澳会客厅|蔡若莲:“留学香港”品牌何以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