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泉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具备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围绕“全域一盘棋”理念,依托其丰富的民族乡村生态资源与特色禀赋,在水、菌、竹的经营理念下,逐步构筑起一个共富的新家园。这一转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模式,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首先,以水为脉的农旅融合正在成为竹垟畲族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浙江省的民族乡镇之一,该乡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的田园风光,积极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亲水平台、水上梯田及独具特色的钢琴浮桥等“横溪十景”的打造,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接待人次超2万,并且助力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这一转型不仅带动了经济,更有效地将畲族文化融入到自然景观的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其次,竹垟畲族乡的食用菌产业通过智能化养菌中心的建设,推动了产业的全面升级。该中心不仅实现了菌棒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还采用了“企业+强村公司+农户”的联合模式,年增收150万元,直接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185万元。村民施明康表示,在这里工作的村民通常能够维持稳定的就业岗位,部分村民还参与了自种木耳的生产,获得了比市场价更实惠的菌棒,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再者,在竹材的精深加工方面,龙泉市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推进竹材分解点的建设,构建“粗加工+小微园+精深加工”的三级产业链,上垟镇供建民族村已经实现了毛竹的规模化生产。如此规模化的运作,不仅将毛竹单价从500元提升至650元,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预计可以达到2000万元的产值。
此外,该加工点还计划推出“灵活就业+定向招工”的就业模式,建立共富课堂与传帮带机制,进一步带动周边村庄8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近5万元。通过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龙泉市不仅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也在推动地方文化自信与特色经济上,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的来说,龙泉市通过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水、菌、竹的多重结合下,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不仅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实现金融共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这种发展模式也许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启示,让更多的村庄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共同迈向新的富裕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