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一项传承工作,意义更在千秋。”忻州市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郝瑞旭从事非遗保护工作14年来,致力于让非遗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为忻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24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非遗最少传承三代以上,且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传承体系。想要保护,先要梳理建档,做到心中有数。”郝瑞旭先后3次主持参与忻州市非遗资源调查,摸清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情况。得知好多身怀技艺的老人都居住在偏远山村,郝瑞旭就一路打听摸索过去,找到了出生于1943年的河曲民歌传承人贾德义。在跟老技艺人交流的过程中,老人们守护传承的坚持感染着郝瑞旭,使他对非遗的认识更加深刻。几年时间,他完成了对1331个非遗项目的认定、记录、建档,整理调查资料163万字,收集代表性实物430件,发现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20个,并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建成忻州市非遗数据库,指导全市14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非遗数据库,实现了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在他的指导推荐下,忻州市达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75个、市级271个,国家级传承人27人、省级106人、市级434人,非遗名录数量和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脉络清晰、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体系。
他借助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了“四展四研”活动。连续3年,郝瑞旭组织传承人在恭王府举办的忻州非遗精品展示系列活动、“忻州市精准脱贫巾帼创意产品展”“帼艺忻州”非遗项目扶贫手工产品展,以展览的形式带动展销,销售额共计200余万元,帮助1000余名贫困户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同时,依托工作站与各大高校企业取得联系,将掌握非遗手工艺品传承技艺的农村妇女生产的非遗产品推销出去,帮助她们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让她们“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实现了通过工作站把文化产品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带动群众增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良好局面,更好地帮助文化传承与输出。
为弘扬保护地域传统文化资源,郝瑞旭优先推荐河曲县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按照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挖掘走西口文化、黄河文化等,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河曲河灯会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性保护。
他还在忻州古城秀容书院建成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指导全市共建成非遗展示场馆28个、传习所24个,申报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2个;同时会同市乡村振兴局首批设立2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支持10余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驻忻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