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宁波象山松岙的吴阿姨看看时间,明天又是她到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做血透的日子。晚上,她接到医院血透室护士周飞飞的微信留言:阿姨,明天早上在松岙车站等候。2016年,该院血透室扩容后,护士们便自愿担负起接这些患者到医院血透的任务,轮流值班、风雨无阻,春节也不例外。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老年人需要被“温柔相待”。一些上了年纪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对于主要依靠公交车辆出行的老年人来说,求医问药并不容易、困难重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老年人光是走到公交车站就有点累了,等车还有一段时间,有的中途还要转车。个中的无奈与艰辛,需要更多的体谅与成全,“护士顺风车”就做到了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破解老年人群体的“急难愁盼”。
护士们在上班途中,能否带上沿途患者?“护士顺风车”并非护士们的角色义务,而是她们的主动作为与担当。在讲求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争分夺秒成为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嫌麻烦、没有将老年人当成“包袱”和“累赘”,愿意自找苦吃、自我加压的“护士顺风车”,彰显了难能可贵的医者仁心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
在身心健康诉求与日俱增的今天,老百姓对求医问药的品质有了更强烈、更迫切的需求。和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不仅折射出医护人员的医术,也折射出他们的医德与职业伦理。患者不仅需要通过医护人员的治疗来消减病痛,也需要通过医者仁心的角色扮演来获得精神慰藉。
医患关系既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考题。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今天,医护人员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少地来源于体面、光鲜的身份标签,而是主要依靠自身的角色扮演。一名医护人员的医术怎么样、医德如何,患者心中自然有杆秤。更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做派,“护士顺风车”说到底就是打破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将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融入上班路上。
顺路接患者,“护士顺风车”虽然不是“任务”,但已经成为护士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关爱、帮助患者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护士顺风车”成为上班路上一道动人的风景。“护士顺风车”不仅切实裨益了部分老年患者,让他们出行更加便利,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善意和温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