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第20届上海书展正式开幕。自2004年创办以来,上海书展逐步成长为我国年度重要图书新品首发地、读者的阅读风向标、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图书展会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书展也为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年来,随着上海书展从初创时的稚嫩到如今的成熟壮大,上海这座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同时,人们深切感受到,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不仅要构筑宏伟的建筑,更要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坚实支撑。
城市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像硬实力那样直观可见,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对于上海来说,厚植城市软实力,就是要通过持续举办诸如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优质文化活动,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以书为媒,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有了“精神赶集”的机会。在这里,读者可以与作者近距离交流,感受思想的碰撞;可以发现新的知识领域,拓宽视野。此外,上海书展不断推陈出新,创设主宾省机制,设立分会场,举办上海国际文学周等。一次次创新与突破,让上海书展成为一场读者参与的文化盛宴。优质的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城市的气质,让城市软实力得到涵养。
厚植城市软实力,需要培育更多文体旅融合新模式,让各类文化产业充满活力。上海书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将文化、体育、商业等资源与购书阅读、新书发布、名家讲座等相结合,实现了文体旅商的精彩融合。这种融合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空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应当鼓励更多类似的尝试,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项目。例如,举办文化主题的体育赛事,将艺术展览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商业产品,等等。通过这些创新模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市民的主动参与。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要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吸引市民群众,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创造、主动爱护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政府部门应当为市民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发挥自身创造力,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来。比如,开展市民文化节,鼓励市民自主创作和表演;组织文化志愿者活动,让市民参与到文化服务中;建立市民文化反馈机制,让市民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从而更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市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还能够为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才智。
厚植城市软实力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情。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打好文化这张“牌”,去建设既现代繁华又别具风韵与温情的魅力城市。(李治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