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基本水情。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国有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较大挑战,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国务院近日公布《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用水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有明确规定,内容涵盖用水规划、定额制定、计量和供水等各个方面。作为中国首部全面规范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条例》将与水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制度合力,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全面推进各领域节水、深入推进全流程节水。《条例》从工业、农业、生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节水措施:要求工业企业加强内部用水管理,建立节水管理制度,降低单位产品(产值)耗水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理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农业用水结构,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条例》规定精细入微,积极引导相关用水主体加强用水管理、转变用水方式,实现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为多领域、全流程的节水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全民参与,营造全社会爱水、节水、惜水的浓厚氛围。《条例》强调,国家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提升全民节水意识和节水技能,促进形成自觉节水的社会共识和良好风尚。《条例》发布以来,全国各地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节水意识。贵州黔东南在公共区域的宣传栏、LED屏上,展播节水标语及宣传视频,加深民众对水法律法规的理解。安徽亳州城市管理部门开展节水知识竞答活动,寓教于乐,让民众趣味游戏中熟识节水知识。云南大理线上线下同步组织“水文公众开放日”,展示大理水文风貌,呼吁公众加强水资源保护。此外,新闻媒体也积极开展节水公益宣传,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强化保障监督,用好奖惩制度。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强对用水活动的监督检查……《条例》对节水奖惩、补贴补助等均有涉及,旨在激发每个人、每个行业对于节约用水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全社会自觉形成节约用水的共识。同时,《条例》要求做好相关监督考核工作,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让水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到实处,在用水“红线”内,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期待随着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的出台,各用水主体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水措施,为全社会节水工作增添内生动力。(丁美栋)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