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面临解散这支当红乐队是怎么走到现在的?
时间:2024-03-24  浏览次数:663

  当你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就可以了解高三时期全力备考的吴青峰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略显悲伤的歌词了。

  有趣的是,按照吴青峰的回忆,这首原曲是一首慢歌,但居然后来忘记了旋律。所以,现在我们听到的快歌版本,是他看着歌词不断哼唱,进而形成的最终版。

  这就是专辑的第二首歌《飞鱼》,依然来自吴青峰的创作。我们必须要承认,无论是声线的特殊性还是创作的丰沛力,做为乐队主唱,吴青峰获得超过其他成员的关注度,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苏打绿之所以是苏打绿,还是必须要提及团队的力量。

  这支乐队的起步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参加各类校园比赛,也收获了奖项和关注,特别是制作人林玮哲对他们的青睐,是他们得以踏入乐坛的关键一步。但他们也曾有过面对台下只有15位观众的情况。

  团员在最惨淡的时候,平均月收入只有人民币100多元,甚至一度面临解散危机。而且当年团员的家人都不支持他们玩团,在梦想与现实间,他们决定靠自己拼一个机会。

  鼓手史俊威曾以摆地摊、扛瓦斯赚生活费,也曾在学生餐厅打烊前,买碗5块钱的白饭,加上附赠的汤,自制“汤饭”求温饱。而主唱吴青峰不但兼职当语文家教老师,也和贝斯手谢馨仪在母校附近的餐馆驻唱,就为了老板提供的午、晚两顿免费的餐食。

  这首歌的词其实是来自鼓手史俊威。有一次他提出一个假想,认为人类总会揣测上天的计划与安排,却因为找不到正确的频率而收不到上天的响应。于是,他在骑车的时候创作了诗歌《频率》。

  随后,史俊威拿着歌词参加诗歌大赛,最终入围决赛。为了能取得好成绩,他就央求其他团员们帮忙润色。比赛结束后,当时的团员们嫌弃原词太过死板,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主唱吴青峰认为该作品具有流行的潜质,因此决定把诗歌转化为歌曲。录音的过程中,成员家凯被该歌曲繁琐的段落困住,还被制作人警告,成为他难忘的体验。馨仪原本担心无法掌握歌曲的情绪,但听了阿龚加上弦乐的版本之后才安心。阿福则认为青峰的诠释和整个编曲,建筑了这首歌的灵魂,因此完成最终的成品版本。

  2005年,我们和他们初次相遇的时候,这些幕后故事你有关心过吗?也许,你被他们的创作和青峰的声线打动吸引了,但这些故事,也许在今天听来,会更有助你接近他们音乐的内核。

  每周六11:00~12:00(次日11:00-12:00重播),锁定Love Radio103.7由爸爸糖手工吐司冠名播出的《面包,空气和水》,我们继续分享好音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着汉服、品非遗、赏桃花……百名留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下一篇: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