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善举让温暖触手可及(暖心故事·特别策划)
时间:2025-05-18  浏览次数:663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残疾人信得过、靠得住的知心人、贴心人。希望广大残疾人从自强模范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勇敢克服困难挑战,积极追求人生梦想,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復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在全社会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下,越来越多残疾人自立自强,奋发有為。日前,本报记者分赴江苏、云南、重庆、辽寧、寧夏等地,走近残障人士和爱心助残群体,听他们讲述平凡善举传递爱与希望的暖心故事。

  上午9点半,江苏苏州吴江区平望镇联丰村的一家工厂内,处处是忙碌的身影。这家工厂的员工裡,70%以上都是残疾人:腿脚不便的员工在电脑前做设计,有听觉障碍的员工干体力活,有智力障碍的员工则负责包装……大家分工合作,制作的精美纸质相册,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北美、欧洲等地区。

  在一楼的仓库,工厂负责人陆鸿正在清点打包好的產品。陆鸿是一名脑瘫患者,曾摆过摊、修过车,还自学了摄影。后来,他用攒的钱创办了这家相册加工厂,自己琢磨生產工艺,设计出一款“风琴相册”,一经推出就在网上热销,多年来卖出了几百万本。慢慢地,產品从几个发展到上千个,生意越做越大,工厂年销售额已超1400万元。

  00后小伙刘子龙身体偏瘫,右手使不上劲,2018年,他来陆鸿的工厂面试,但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陆鸿没有放弃他,鼓励他尝试一下网店客服的工作。

  客服需要在网上与客户交流,刘子龙只能用左手打字。刚开始,他非常不适应,一度想要辞职。陆鸿给他定制了一款单手键盘,刘子龙反復练习后,打字速度明显提升。最忙的时候,他能同时回復十几个客户的信息。作為工厂裡的“金牌客服”,他月薪过万元,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接下来想买个房子,成个家。”刘子龙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些年,在厂裡工作过的残疾人有150多人,不少人凭借在这裡学到的技术、拿到的薪水出去创业,生活越来越好。但陆鸿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近年来,他先后牵头成立了陆鸿助残基金会和陆鸿助残科技服务中心,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培训、辅导和孵化等服务。“希望能帮更多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梦想。”陆鸿说。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家民族服饰公司的生產车间,缝纫机的“噠噠”声此起彼伏。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民族服饰。“傈僳族花纹讲究对称,针要稳,线要匀……”操作台前,公司负责人此路恆弯腰俯身、捏着绣线,一边演示,一边向新员工讲解缝纫技巧。

  8岁时患上小儿麻痺症,左脚落下残疾,此路恆曾一度感到很迷茫。但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腿不行,可你的脑子灵光着呢!”

  经过一番摸索,此路恆认准了缝纫这门手艺。传统的缝纫机需要两隻脚配合,交替踩踏踏板,但此路恆只能用一隻脚,要比普通人花费更多体力和精力。此路恆不断练习,经常练到脚抽筋,终於用单脚也可以熟练操作缝纫机。

  一次外出学习的过程中,此路恆发现,手工缝制的民族服饰很受消费者欢迎,他想:“我们村是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家家都会纺线织布。卖布匹利润微薄,但民族服饰能卖上好价钱,為什麼不转变发展方向?”

  和妻子商议后,此路恆拿出积蓄购置设备,开办了村裡第一个民族服饰家庭作坊,缝制传统的傈僳族、怒族服饰。他还创新工艺,将传统斜襟坎肩改成收腰短衫,再用别致的盘扣设计搭配鲜艷的色彩,一推出便受到市场青睞﹔尝试将贝壳、银饰与现代裁剪工艺巧妙融合,让服饰既传统又时尚。

  為了拓宽销路,此路恆经常要把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展示给客户,或者现场展示制作技艺。一次次双手翻飞间,他証明了能力,也积累了口碑。从家庭工坊,到合作社,再到公司,凭着精湛技艺和诚信经营,此路恆的服饰品牌越做越有名气。

  此路恆平常走路需要拄拐,他说,手中拿着的这根拐,已经是第八十九根,“只要有不畏挑战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拄着拐杖也能走出致富路!”

  “别着急,慢慢说。”在重庆沙坪坝区红岩派出所“巧姐无声警务室”,民警何巧笑着递上几杯水,用手语与几名听障老人耐心交流。片刻后,老人们原本激动的脸色渐渐和缓……这样的场景,是何巧扎根社区11年的温暖日常,她用一双会“说话”的手,為听障居民送去关爱。

  2014年,何巧调任沙坪坝区磁器口派出所。第一次走进辖区的磁建村社区时,她便了解到这裡居住着近200名听障人士。起初入户走访,她常因无法理解手语而急得不得了。“如果连沟通都做不到,还谈什麼服务?”何巧报名培训班、向居民请教,开始学习手语。

  3个月后,她已能和听障居民用手语嘮家常,听障居民也逐渐向她敞开心扉。“张大姐需要助听器电池”“李大爷的医保卡丢了”……何巧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诉求。“他们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她说。

  2019年,派出所创建“巧姐无声警务室”,增设调解室、谈心角和学习室,配备助听器、手写板等便民设施,还经常组织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一次防诈宣讲课,何巧模拟诈骗场景,讲解骗局套路。一名听障居民激动地比划:“我上次就是这样被骗的!”这名居民站起身来,现身说法,提醒大家注意提防。3年裡,这样的宣讲举办了50多场,社区听障居民的法律咨询量下降七成,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在何巧的带动下,听障居民还组建了“无声义务巡逻队”,巡逻楼巷、服务社区,从“被守护者”变成了“守护者”,為社区平安贡献一份力量。

  2022年,何巧调任红岩派出所后,许多社区民警也开始学手语,一批手语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為听障居民排忧解难,1000多名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在警务室设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手语实践……何巧的同行者越来越多。

  慢跑热身、全身拉伸,先练力量、再练专项……清晨,沉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馆,辽寧省残疾人田径队队员李英粒和队友们开啟了一天的训练。

  今年28岁的李英粒,13年前加入辽寧省残疾人田径队,已参加过2届残奥会、3届亚残运会,曾在4×100米接力、F37级铅球、F38级铁饼等项目上摘金夺银。“从一开始的田径训练、参赛,到后来康復养伤、转换项目,是体训中心的培养与支持推动我不断走下去。”李英粒说。

  她所说的“体训中心”,就是辽寧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康復中心。体训中心成立於2003年,承担协助举办残疾人体育赛事、保障残疾人运动员训练比赛等工作,累计培育出200多名全国冠军、30名残奥冠军。体训中心还负责管理25支集训队,包括运动员200余人,涵盖22个竞赛项目。

  “这些孩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於每个孩子的入队经歷,体训中心主任李洪全都记得很清楚:有的是通过集中选拔,有的是经过市县残联推荐,有的是家长带孩子慕名而来,有的是他们入户寻访……“為选到好苗子,我们经常到县市区走访调研。有一次翻山越岭,车子差点翻到沟裡。”

  “赛艇队伍去浙江参加赛艇皮划艇锦标赛,聋人足球队赶赴广东参加第十二届残运会……”翻看赛程匯总表,李洪全感慨:“大家常年训练、参赛,尽管很辛苦,但看到运动员取得成绩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竞技体育带给残疾人运动员的,不仅有赛场上的荣耀,更有对性格的塑造、体魄的锻炼。”李洪全说,“在队裡,领队、教练各司其职,队员们互相关心帮助,有助於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要继续努力,帮助更多残疾人运动员自立自强、实现梦想。”

  走进寧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残疾人康復中心,视力残疾的王佔省瞇着眼,跟农技员学习养羊技术,笔记本上记着饲料配比和各种疾病的防治要点。“多亏了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我们也能靠自己的本事增收致富了。”王佔省说。4年来,从最初的5隻羊发展到现在的50多隻,王佔省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收入达10万元。“有了一技傍身,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住了几十年的土房子变成了砖瓦房,村裡还有两户人家跟着我学养羊,也致富了。”走进王佔省的院子,新栽的月季随风摇曳,地面修得平坦,王佔省笑得爽朗。

  王佔省的经歷,是红寺堡区残联通过技能培训為残疾人点亮生活希望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红寺堡区残联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00多人次,扶持超970户家庭发展种植养殖產业。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兜住底线’,更要让残疾人成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红寺堡区残联理事长马广步说,在红寺堡区残联的推动下,当地有不少残疾人通过“触网”实现了增收。

  李耀梅就是一例。入夜,红寺堡区龙源村的扶贫车间还亮着灯,李耀梅和姐妹们正麻利地用芨芨草和高粱秆捆扎扫帚。“别小看了这扫帚,做好了一样能挣钱。”李耀梅说。2015年,她遭遇车祸,右腿落下残疾。她的扫帚生意得到了红寺堡区残联“阳光助残小康计划”的资助,她还参加了红寺堡区残联开设的电商培训课,把生意做到了网上,年收入超10万元。

  2020年以来,红寺堡区累计争取各级资金4245万元,建成多个残疾人康復中心、托养中心和村(社区)康復站,為700多户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我们要做残疾人的知心人、贴心人,让他们像戈壁滩上的芨芨草一样,风吹不倒,沙埋不了!”马广步说。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上一篇:同有科技股市动态:行情回调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   下一篇:同有科技面临市场压力:股价震荡与资金流出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