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中国职业足球自不例外。然而,中国足协在这30年里出台的一些政策,有具有建设意义的,也有朝令夕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更有甚者,如今看来令人啼笑皆非。
例如,抽签决定升级名额——1999年的乙级联赛决赛阶段比赛,绵阳丰谷靠着抽签晋级八强;球员转会“摘牌大会”——各队将不需要的球员“挂牌”,对这位球员有意的球队举牌参与竞标,但如果两支球队最终没有谈拢这笔交易,那这位球员就面临无球可踢的风险,政策直到2005年才被取消;禁止国脚留洋——2001年,足协下令十强赛前禁止国脚去海外踢球,当时租借至英甲的张恩华只得回国效力。
2001~2005年之间,足协两度下令联赛停止升降级,不仅联赛质量下降,也导致假球现象频发;2004年,足协曾限制俱乐部球队拥有国脚的数量,但每次国家队集训,国脚人选都会变化,无法实行,政策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2024新年伊始,中国足协在其官网再次发布新政,就俱乐部易地转让、商业冠名、新赛季外援人数等问题进行调整。这也是中国足协新任主席宋凯走马上任之后的新年“三板斧”。
然而这几条新政也让不少人十分恍惚,同样引发争议。因为就在短短三年前,时任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才要求俱乐部名称去商业化,让不少俱乐部丧失了一个重要营收渠道,面临生存困境。
新政发出当天下午,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就马不停蹄发布了招商公告,向社会公开招募新赛季球队的冠名企业或品牌,成都蓉城等俱乐部的公告也陆续跟进。可见大家苦无冠名久已。
重启俱乐部异地迁移,也同样是一次“旧事重提”——中国足协曾于2016赛季开始禁止俱乐部异地迁移。
30年来,中国职业足球有太多 “流浪球队”的记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21赛季前解散的北京人和队,其曾辗转上海、陕西、贵州等多地。之后的禁止异地迁移让一些俱乐部在遇到生存危机后只能解散。
30年里,中国职业足球可以说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行,最终,无论是从竞技水平、行业声誉和商业价值等各项指标来看,几乎均跌落谷底。足协一系列新政出台,着实有些拨乱反正的味道。但到底有多少投资人愿意去抄底和接盘,还要让时间来作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