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师从着名经济学家陈岱孙、罗志如、赵迺抟、周炳琳、陈振汉等,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1988年至2002年,任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2003年起,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着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全校师生沉痛悼念厉以宁先生。
厉以宁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0年出生的厉以宁是家中长子,幼时随经商父亲迁居上海。1943年,全家为躲避战火,避难湘西沅陵,厉以宁入学因战争迁到此处的长沙雅礼中学。
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是个爱好文学的少年,初中时就以“山外山”的笔名写小说,在学校的壁报上连载。沅陵距沉从文故乡凤凰很近,是一处“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在这里读书的少年厉以宁,常常夜读沉从文的小说,忧思山河破碎,感叹人生流离。
抗战胜利后,厉以宁回到南京转入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金陵大学附中素以数理化教学见长,在这里,厉以宁遇到了几位出色的理科老师,让他担任学习委员兼化学课代表,还带学生们参观化工厂。厉以宁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第一次知道了化肥对农业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定学化学,走‘工业救国’的道路。”
1948年底,厉以宁高中毕业,被保送金陵大学,并将化学工程作为第一选择。随着国民党政府垮台,金陵大学暂时停止教学,厉以宁抱着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热情,回到曾经生活过的湖南沅陵,在刚组建的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当了一名会计。工作了两年,他觉得若想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必须学习更多知识,于是决定参加1951年的高考,报考北大。当年8月,他收到录取通知书,从此与北大结缘超过70载。
1955年,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他写下《鹧鸪天》一首,鞭策自己: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情鱼自由。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一自勉,也为他一生治学所遵循。
厉以宁留校后不久即到经济学资料室当资料员,除了1962年-1964年有机会被排上讲课之外,他在资料室的时间前后竟长达20年。其间他始终乐观、豁达,即便奉命在北大红湖畔扫地,也还“偷赏小鱼自在游”。
厉以宁始终秉持“莫问收”的辛勤耕耘,收获的首先是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数百名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有的担任政府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是跨国公司总裁,有的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2000年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人声鼎沸,厉以宁的历届弟子三四百人从世界各地赶来,为他70寿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厉以宁登台即兴朗诵了这首新作《破阵子·七十感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厉以宁就在不同场合积极呼吁进行所有制改革,倡导推行股份制。在1980年举行的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上,厉以宁提出要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尝试找出打破经济体制弊端、提高企业活力、吸引社会投资的新途径。然而,这一理论当时却遭到一些人的不解和批判。厉以宁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但历经磨难的他仍坚持股份制改革的主张不动摇,并在“六十自述”中表述心志:“落叶满坡古道迷,山风萧瑟暗云低,马儿探路未停蹄。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
上世纪90年代,股份制终于被正式写进中央文件,在全国全面推行。为此,2009年,在厉以宁80华诞(虚岁)这天,他荣获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
2005年春,中国第一份把民营等非公经济置于与国有经济同等地位的中央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出台,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份文件最早的倡议者,也是厉以宁。
当年,厉以宁受托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到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民营经济在准入领域、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遭遇到重重阻力。在厉以宁主持下,调查组于2003年第四季度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呈交给全国政协,同时给时任总理温家宝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这份报告。温家宝于2004年初作出批示,委托国务院研究室和发改委牵头起草了“非公经济36条”。此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以“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于是,厉以宁又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厉民营”。
他还力主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是改革的重要推动者。在两会上,他既关心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挑战,也关心春运期间农民工乘车贵等民生问题。他说:“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他的思维总是富有创新和前瞻性。
创新源于何处?源于实践的理论才是常新的。正如他在《七绝·苏州枫桥》中写道:钟声何必似当年,新事新风闹市前,若是乡民皆菜色,诗人能不带愁眠。
作为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经济领域的建树颇负盛名,是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经济学家厉以宁谈锋甚健,分析问题鞭辟入理。但许多人对他的诗才并不了解。
厉以宁还是天天给夫人做饭的经济学家,他每天清晨6点起床,坚持写一小时文章,7点做两个人的早饭,然后又是看书、写作,直到11点,开始做午饭。如果不是做饭,他能一直坐在书桌前思考和写作,一点活动都没有。做饭,是夫人何玉春为了让他有机会歇歇脑子、动动身体。
2008年,厉以宁与夫人何玉春携手走过50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他感慨万千,填七绝一首:“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