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这是少数民族入关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如果他们汉化,他们就成为了汉人,可如果不实行汉化,那么他们往往百年之内就会被赶出中原。
在入关之初,他们意图以自己的文化代替汉文化,强推“剃发令”,使得原本有意投降的民众奋起反抗,造就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
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强令也很难令民众心服,而且满文化并没有多少底蕴,想要取代汉文化难度很大。
这一政策曾经被辽所采用,维护了其对于部分汉民族聚集地(燕云十六州)的统治,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
然而,辽的南北面官制属于“分而治之”,这不符合清政府的需求,因此他们并没有学习政策,而是学习了其中精神。
他们选择拉拢汉人地主,在税收政策上对地主阶级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待遇,以获取他们对清朝的支持,甚至还将一些汉人地主阶级成员封为官员,以此来拉拢他们。
这种方式既可以为地主阶级提供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也可以帮助清朝巩固统治,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和合作。
同时,在汉族聚居的地方,用汉族官员担任基层职务,既可以利用汉族官员的经验和能力,又可以缓和汉族民众对清朝统治的反感。
因为在封建时代,地主阶层是稳定地方的基石,他们对于广大佃农有着实际上的人身控制,只要得到了地主阶级的拥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就基本能够稳定。
早在顺治十六年,清政府就设立了“乡约”制度,令乡绅或当地秀才向民众宣讲经义,主要当然是经义中各种有关忠君的内容。
不仅如此,从清康熙开始,清王朝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形象与儒家圣人的形象相结合,康熙自称“天生圣王”,乾隆自诩“十全老人”,都是将自己的形象向儒家靠拢。
清初,为了防止民众与郑明势力的接触,清王朝采取了严厉的“迁界禁海”方针,不仅禁止民众出海,甚至先后两次下令沿海民众内迁百里。
到了清王朝收复台湾之后,清政府曾经短暂地放开过海禁,但是在发现解禁后民众可能会与外国人接触,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之后,很快又开始收紧措施。
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彻底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全部收归官方所有,只留广州一处在官方督导下进行对外贸易。
因文字狱获罪的人,不仅自己受到杀戮或流放,而且罪及家属门生,甚至与他们有过书信往来或写过传记碑文的人也要追查治罪。
其中有不少案例,在外人看来堪称荒谬,“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把心肠论浊清”这样正常的诗句,都被清政府打为“有意反清”,大兴刑狱。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手段残忍,但是效果是显着的,通过种种方式,清政府如愿实现了对于民众的思想控制,稳定了清王朝统治的思想根基。
当然,光在思想上确保认同还不够,无论民众再怎么认可统治思想,但是如果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肯定还是会奋起反抗的。
此前的明朝不正是这样一个例子吗,清军入关之后,曾经的农民起义队伍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小朝庭抗清,可见对于明朝还是有认可度的,可是之前,他们还是起义了。
因此,清王朝十分注重不能让底层百姓负担超过限制,他们继承了宋明以来逐渐丰富的各种社会救济措施,救济贫困民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蠲恤”制度。
同时,清王朝还十分重视对于继承人的培养,清代皇子教育之严苛为历代之最,以保证继承人的治理能力,防止皇帝昏庸闹出大乱子。
汉民族是一个倾向于稳定的民族,只要民众还能够生存,大多数人是不会想着生乱的,清政府的这些措施,保障了民众对于生存有一线希望,也就成功地维护了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