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写双男主的关系时,不要先入为主地人工制造什么“火花”,要按照人物小传去铺陈他们的命运轨迹,观众不傻也不瞎,否则再卖力营销双男主,当观众连剧都不想看,又能营销给谁看?
最近,电视剧《君子盟》和《光·渊》相继播出,不少网友期待它们可以复制《镇魂》《陈情令》等双男主戏的爆款效果,然而,两部剧播出后都口碑平平、表现平庸,连双男主之间的张力都非常微弱。
要知道,这两部电视剧都是热门小说改编的,上线之前全网都在卖力营销双男主,结果掀不起一点点浪花,与之相对地,一些从未主动营销双男主的剧集,主人公之间的对手戏反而令观众啧啧称叹,例如全民爆款剧《狂飙》中的安欣与高启强。
双男主本是影视创作中很常见的人物模式,它有怎样的戏剧效果?为什么如今市面上那些火急火燎营销双男主的剧集,反而最后下场寂寥?
在文艺创作中,双男主的人物组合可谓源远流长,只不过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并不会特意将这命名为“双男主”。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着《堂吉诃德》就是典型的双男主作品。小说中,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中世纪骑士的堂吉诃德,让邻居桑丘做自己的仆人,两个人一起行走天下、行侠仗义,反而闹出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行径。除此之外,《浮士德》(浮士德-梅菲斯特)、《战争与和平》(安德烈-皮埃尔)、《大师和玛格丽特》(大师-撒旦)等文学作品,也可以视为采用了双男主的人物模式。
不过,双男主在通俗文学领域里更为常见,尤其是上世纪的港台文学中,武侠作品中的双男主模式非常多,不少也被改编为影视剧。例如改编自金庸小说的《鹿鼎记》《天龙八部》,改编自古龙小说的《绝代双骄》《天涯明月刀》,改编自黄易小说的《大唐双龙传》《寻秦记》等等。
欧美也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双男主影视作品,包括《神探夏洛克》《豪斯医生》《邪恶的力量》《疑犯追踪》《金装律师》《妙警贼探》《王牌特工》,等等。
一般来说,成功的双男主模式,双男主不会是同一类人,他们的个性截然相反,一庄一谐、一雅一俗、一文一武、一动一静,人物的对手戏可以制造出大量的性格反差和戏剧反差,增加波澜和看点。
与此同时,人物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选择截然不同的路径,导向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强烈的反差中也可以让受众窥见命运的戏弄和抉择的力量。
譬如《狂飙》中,代表正义力量的安欣与代表邪恶力量的高启强,形成了强烈的对撞,牵引着剧情的推进。事实上,高启强一开始也只是一个平凡善良的小鱼贩,他一步错步步错,走向安欣的对立面、走向人物最终的毁灭,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警示意义。
早些年,双男主的人物模式更多出现在武侠作品中,这些年来,警匪悬疑剧成为双男主的“大本营”,已有多部悬疑剧采用双男主模式,包括《白夜追凶》《镇魂》《S.C.I.谜案集》《悍城》《原生之罪》《民国奇探》《古董局中局》《双探》《猎罪图鉴》,等等。
悬疑剧热衷于双男主,也是出于戏剧效果的考量。如果双男主都是正义一方的话,他们性格互补、技能互补、齐头并进,一同寻求案件存在的破绽,可以提升剧集在智识和推理上的趣味;如果双男主一正一邪,就能上演猫捉老鼠的好戏,以此强化剧集的悬疑感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性。
总之,双男主本身是文艺创作中很常见的一种人物模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正面效果。
《镇魂》《陈情令》等双男主作品相继大爆,不仅让原本人气平平的演员晋升为顶流,也为剧方和播出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以《陈情令》为例,该剧播出期间创下了多个纪录:它是豆瓣评分人数最多的剧集;是剧集官微粉丝人数最多的剧集;是播出期间主演涨粉人数最多的剧集,两位主演微博涨粉都超过1500万;是首次点播收看大结局的剧集,腾讯视频由此赚取1亿元左右……有第三方估计,《陈情令》投资2亿元,最终收益或超过7亿元,相关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
这类双男主作品的走红,背后主要是一群数量庞大的、被称为“腐女”的消费者的助力,她们热衷于嗑双男主CP,这成为资本打造双男主作品的动力源泉,也是不少男演员争相出演双男主作品的理由。
知名网络写手南派三叔一针见血道出了这群消费者的力量:“腐女粉丝往往是粉丝中传播欲望最旺盛的,一个腐女百万兵,得腐女者得天下,早就是商家的共同觉悟……”
到了影视生产领域,“商家的觉悟”直观体现为一堆卖力营销双男主的作品的扎堆拍摄。除了开篇的《君子盟》《光·渊》以外,还有罗云熙、陈飞宇主演的《皓衣行》,檀健次、陈哲远主演的《烽火流金》,王安宇、范丞丞主演的《左肩有你》,陈星旭、陈牧驰主演的《山河表里》,张凌赫、翟潇闻主演的《吉星高照》,等等。
只不过应该搞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双男主只是一种创作手段,而非创作目的本身,并不是一部剧集只要是双男主,只要它卖力营销双男主,剧情是否具有观赏性、逻辑是否在线、人物是否立体、演技是否合格,就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恰恰相反,双男主要获得观众认可,剧情扎实、逻辑在线、人物可信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剧情本身好看了,才可能给双男主的人物关系加分。
而今不少卖力营销双男主的剧集,陷入了本末倒置的窘境:以为弄个双男主的噱头,观众就会无理由买单,主要精力不是花在内容制作上,而是花在双男主CP的营销炒作上,以至于剧情本身乏善可陈,演技表现不堪入目。观众很难看进去,双男主反而遭到观众的嘲讽。
自然地,那些质量不过关、一门心思强行营销双男主CP感的剧集,多数以扑街而告终。舆论更多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成功的剧集身上——数量极为少数,实际上成为炮灰的剧集数量上反而多得多。
还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主打双男主的剧集,不仅剧情内核变成了双男主的刻意对手戏,剧外的宣传营销同样是围绕着双男主的CP感打转,剧情播出期间各种各样的热搜铺天盖地。
夸张、强行的双男主CP营销,也将整个舆论生态搞得乌烟瘴气,甚至会对缺乏足够是非辨别能力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以为男生间搞搞CP是“时尚”、是“流行”。在更严格的把关上,如今这类剧集面临着“播出难”的困境,也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说到底,想要拍好双男主戏,就不要刻意去强化、渲染、凸显、卖弄双男主戏,而是先老老实实把故事类型讲好。若这是悬疑剧,就把这个悬疑故事讲得扎实、缜密、引人入胜,这是吸引观众入坑的前提。
在书写双男主的关系时,也不要先入为主地去给他们人工地制造什么“火花”,而是按照各自的人物小传去铺陈他们的命运轨迹和交集,观众不傻,有张力他们自然会get到,否则再卖力营销双男主,当观众连剧都不想看,又能营销给谁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