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顺县长寨街道生联村,目之所及是纵横阡陌的硬化路和红瓦白墙的小洋房,其间,三栋维护完好的小木屋格外显眼,院内伫立着一块石碑,雕刻着“长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联红军标语”,木屋墙上,清晰可见多处标语,这就是长顺红军标语纪念馆。
据资料记载,1935年4月,中央红一军团和中央军委长征经过长顺县,足迹遍及14个乡112个自然村,生联村就是红军经过的其中一个村寨。沿途红军到处演讲、贴标语,宣传革命主张,播撒革命火种,留下了许多红军标语和可歌可泣的事迹,用实际行动影响、感化群众。
在生联村,红军住在了席成秀家的祖屋里一夜,离开前往紫云时,因不熟悉路况请了席成秀带路。席成秀给红军带路去了三天,回来时,带着红军赠送的一双靴子和一些衣服。后来,席成秀的家人把红军送的皮靴做成了刀鞘,这个刀鞘至今被保存在长顺县生联村红军标语纪念馆内。
红军驻扎在生联村期间,还留下一段军民鱼水深情的故事。村民马廷方装了6个麻袋稻谷(每袋约160斤),用三匹马运到红军在生联村的驻地,送给红军,红军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用刻有“红星政府”的升子一升一升地计量,随后递给马廷方二十块大洋,马廷方不要,但红军硬要给钱,推让中红军不慎把这只“红星政府升”留在了装粮的麻袋中。于是,这个“升子”便一直留在了马家,“红星政府升”的故事也在当地成了佳话。
这只“红星政府升”见证了红军指战员与长顺各民族同胞的鱼水深情,2012年12月10日,长顺县把“红星政府升”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填补了该博物馆此类馆藏文物的空白。
如今的生联村红军标语纪念馆便是红军长征时红军机关驻留的旧址,也就是以席玉华家的老屋为主体,其中陈列有当时红军机关驻留遗址时的物品30余件,展板、照片40余幅,标语30余幅。作为全省“从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之一,成为众多党团组织和青少年参观学习的红色打卡地。
生联村为少数民族村落,全村占地面积29.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656亩,辖18个村民小组,农户534户2276人,其中苗族人口数占全村人口的60%,少数民族氛围浓厚。曾经的生联村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导致村内地势崎岖、土地贫瘠,传统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生联村以党建为引领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加强基层治理,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发展,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了多种特色产业,今年种植辣椒种植200余亩、生姜120亩、烤烟900余亩等,此外,肉兔养殖、香酥鸭养殖产业也成为生联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道路,进一步解决了村内900余因老、幼无法外出务工贫困户或非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从业人员收入年均5000元以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3年,在省检察院、州县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推进下,协调600万元资金用于生联村大棚建设,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330万元,建成大棚35000平米,主营特色品种为串收西红柿、黄瓜、螺丝椒等,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达30万元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2024年建成大棚蔬菜冷库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地提高蔬菜的市场价值,保证村集体收入。
90年红色记忆历久弥新,以“红色”为底色,生联村在源源不断的能量注入下,已然蝶变为一个有故事、有记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多彩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