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这个字,似乎和中国地名紧紧地绑在一起。要是细细地数上一数,你会发现,这可不是巧合的“个案”。据记载,我国县级以上带“阳”字的地名,有120个左右。
中国古人给地区选择名字时,的确喜欢用“阳”字。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河南省,带“阳”字的城市名称就有18个。
据研究,“阳”在诞生之初便和太阳密切关联。在甲骨文中,阳写作“昜”,学者丁山将其注解为“昜者,云开而见日也。”在这样的逻辑推演下,“阳”字天然指向了太阳、光照、日出等自然现象。至于“阳”与“南”的联系,更和中国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中国自古以来自然资源丰富,河流山川众多,古人尤其喜欢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给地方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其实出自西汉时期的《谷梁传》,文载:“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中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基本从南面照射而来,这决定了山的南麓日照效果更好。山的北麓不仅日照少于南坡,冬季还可能会与冷空气“面对面”,得名“阴”坡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呈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流,受到重力作用,会产生顺时针的转向,水流多冲刷南岸,南岸地势多低湿,光照少,故有“水南为阴”一说。
大多数以“阳”命名的地区,都源此得名。这与人们的生产和聚居习惯有关。地理因素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古人在地名的选择和使用中,颇好“阳”字,在这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缘故。这时需要提起一个特殊的地名——河阳。
据考究,河阳泛指当今河南省内,黄河北岸的地区,这一名称现在已被弃用。《谷梁传》文载:“天王守于河阳”。
“守”在这里,代表巡狩之意,指代上级对下级的视察。也就是说,周天子在河阳,视察诸侯,并接受诸侯王们的朝觐。但学者发现,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事实发生了大转变,成了“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这个“会”字颇值得寻味。那为什么《谷梁传》要做如此记录呢?另外,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河阳”呢?
按学者推论,这是在给周天子“挽尊”。作为宣扬和谨遵周礼的儒学经典,《谷梁传》总不能直接承认,高高在上的周天子被诸侯“呼来唤去”,至少在字面上得维持住周王朝的面子。
对“河阳”的强调更是如此。山南水北为阳,就像太阳东升西落,规律所在,秩序所在,万万不可动。这也被视为儒家的“春秋笔法”,晋文公再跋扈,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如同不能违背天子为尊,诸侯次之的等级秩序。
阴,古文作“舎(shè)”,表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阴”字和地名的缘分也得追溯到《谷梁传》。《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
若考虑地理因素,“阴”地的环境条件相对没那么适宜生产,形成的大型聚居地相对较少,保留下来的地名自然不多。
再者,“阴”地、“阳”地与生产条件优劣之间的关联,受古时较低生产力水平影响,尤其是山脉和河流,更是中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和交通运输的重要资源,以此设依据、分高下,自然被古人们奉为圭臬。
其实,在鲜明地择“阴”选“阳”之外,学者还发现了其他一些与此相关的命名法则。大家所熟悉的“玄武门”“朱雀街”就直接受到了这些法则的影响。
据考究,《周易》建立起来的阴阳五行说规定,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青、赤、黄、白、黑几种色彩,又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的方位。以“南”为例,南属于“阳”,代表赤色,而朱雀被视为红色的吉祥之鸟,所以中国古代都城的南大门被称为“朱雀门”,“玄武”作为一种黑色的乌龟,则被用于北面城门、街道的名字中。 如此,“阴”“阳”的使用在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添了几许文化与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