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之前提到的撤县设区、城市发展集群要就此打住?瘦身又要怎么瘦呢?会影响到本来已经撤县设区的区域吗?
北京:我国首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有其特殊意义; 上海:沿海第一城,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被无数年轻人向往; 重庆:老革命根据地,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和战略地位。
成都位于整个四川省中部,又占据着西南门户的区位优势,加之其经济发展的优先级,所以一直在虹吸周边甚至西南部小城市的资源和人口。
也正因为成都和它的“充电宝”兄弟们互相扶持,所以成都也轻松冲上了西南第一城的宝座,还连续14次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持续吸引更多人口来此就业生活。
在过去的多年间,合肥、西安、济南、长春等城市也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他们借助合并周边地市,迅速做大了城市体量和城区人口规模,城市能级得以迅速晋级。
2013年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成立,打着再造新城的口号,划入了眉山的视高等区域; 2019年,成都又凭借一个天府国际机场,打造了东部新区,默默将简阳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成都还积极推动撤县设区,先后把双流、郫县和新津划入成都范围。
因为这样既能一举带动区域发展,也能缓解核心区域的配套和居住压力,本是双赢的好事,为什么会由国家出手叫停呢?
根据七普各城市人口比例与六普相比,四川只有绵阳、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人口增加,其余18个城市,都出现了人员不同程度的流失。
而且由于外流的主要人口都是青壮年,所以这些区域不仅面临着人口减少的问题,而且大多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为了避免人口进一步流失,出现“空城”,帮助中小城市留住人才,所以才会由国家层面出手来制止这一现象。
但是从去年以来,由于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成都的GDP增速也明显放缓,这对于周边依附成都的小城市来说就更加危险。
摊子铺的大,还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差异化变得更显着,毕竟资源和资金都十分有限,雨露均沾肯定不可能。
这也就是城市发展中提到的“瘦身”,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带动多大的区域均衡发展,就纳入多大范围。
所以,《纲要》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保护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大城市吞并造成的一系列隐患。
随着《纲要》的发布,成都以往通过城市合并、撤县设区、大都市圈扩张等发展的模式,或将迎来终结。
可以“先富带动后富”,也允许“共同富裕”,但是像之前的以其他中小城市“输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得行了!
因为这些小城市所在的区域青黄不接,要想自己慢慢搞发展,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有了成渝两个老大哥的带领,城市发展机会显然会多得多。
而就成都本身来说,今年反复提及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接下来估计会有较多的实际动作。
但是主城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已经不错,所以大概率明年在城市更新上(包括拆迁和改造),会有较大的动作。
另外就是一些位于区域和板块边缘的三不管地带,接下来可能会被关注起来,整体城市会朝着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每个人都说向往鹤岗这种小城市的房价、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如果家乡企业给你发一张不错的offer,你会考虑回老家发展吗?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