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ESG》7月刊:全国碳市场开启四周年
时间:2025-08-01  浏览次数:663

  7月26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在北京举行。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也是全国碳市场开启4周年,钢铁行业作为今年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之一,其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仍待明晰。

  在今年6月,中国气象局正式开启迎峰度夏气象服务,组建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专班,与能源电力部门建立实时交流反馈机制,针对高温天气过程及时发布重要天气和能源电力影响提示,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天气对能源保供的影响。截至7月23日,已经制作发布《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周报》6期。

  绿证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对营造绿色消费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构建基本完善的绿证制度体系,绿证核发也实现了全覆盖。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我国绿色转型稳步推进,但转型中可再生能源消纳和高耗能行业改造成本等挑战仍然存在,零碳园区正成为破局的重要手段。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下称《绿金目录》)的通知,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绿金目录》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

  日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回顾这一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关键一跃,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7月24日,据新华社报道,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及《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之际,中国、欧盟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围绕全球气候治理,明确七大合作方向。其中,在COP30前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引起关注。

  中国电力发展正在走向新阶段。“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中国电力发展迎来新突破: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越煤电。

  在信息披露领域,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同与差异正重塑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实践逻辑。近日,在2025绿金委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牵头人殷红发布了《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实践进展》《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ESG政策与市场的影响》等课题研究成果。

  食品安全、合规管理问题已经是新茶饮企业的“顽疾”,多位受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茶饮企业管理问题频发,根源在于员工执行差异。随着政策倒逼与行业成熟,新茶饮企业需将ESG纳入战略,方能实现长远发展。

  适逢A股半年报披露季,在国内市场存量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白酒行业正经历激烈的市场波动,企业加速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增量。Wind数据显示,5月至今,万得白酒指数整体呈现下跌趋势。

  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四周年迎来新变化,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首批CCER正式签发,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进展。

  全国碳市场已正式运行四周年,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全国碳市场自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呈现出稳中有进、规范有序的发展态势

  东盟地区人口超6亿,GDP约3.8万亿美元。随着工业化进程和数字化转型加快,东盟近年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较稳定的地区之一,能源需求持续上升。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推进,绿色投融资规模呈增长态势。绿色投资资金集中涌入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 “纯绿” 领域,而钢铁、化工、交通等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项目却面临融资瓶颈,资金供需错配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转型金融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焦点。




上一篇:苏醒不经意地将水瓶投进垃圾桶   下一篇:IF:101中科院1区TopSCI期刊暂停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