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一提到高血压,首先想到的便是「终身服药」。最近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子刊的研究却可能颠覆既往认知——不用服药,血压也能回到正常水平。
我国学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一群非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里,竟有 42% 的患者在 6 年内不吃降压药,就实现了血压的逆转达标。[1]
不是说降压药吃上了就要吃一辈子吗?他们做对了什么,真的有这么多高血压患者可以不吃药吗?本文将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指导下,一同来解读这项研究,全面认识该如何应对高血压。
研究人员纳入了 2760 名 33~99 岁「从未服用过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基线 mmHg,且均不合并心血管疾病。一旦某位患者开始服用降压药物,就代表着这位患者的随访终止。
这些患者数据主要来自 2006~2018 年「健康与退休(HRS)研究」的数据,以及 1998~2016 年「英格兰纵向老龄化(ESLA)研究」的数据,平均每 2 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体检,平均每 4 年测一次血压。
研究设置的高血压缓解「达标线mmHg,主要终点即为最后一次随访时,血压 140/90mmHg 的患者比例。
结果显示,在中位数为 6 年的随访期内,52% 的患者收缩压下降超过 6mmHg,60% 患者舒张压下降超过 3mmHg。
有 42% 患者的最终血压 140/90mmHg、达到了高血压缓解。这其中,又分别有 67%、43% 和 29% 的患者,维持了正常血压长达 4 年、8 年和 12 年。
在这部分达到高血压缓解的患者中,除了血压值,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缓解,是否真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
结果显示,与血压一直没怎么下降的患者相比,这些高血压缓解的患者,随访期间患上 CVD 的比例明显更低。换句话说,这种高血压缓解确实能显着降低 CVD 风险(HR=0.66,0.47~0.92)。
比如,基线「从未服用过降压药物」,意味着研究纳入的患者,病情都比较轻——患者基线.27%,2 级高血压 18.73%。
研究团队的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吸烟、随访期间达到正常体重指数(BMI)、戒酒等因素,与高血压缓解显着相关。
虽然这项研究给了广大高血压患者「不吃药逆转血压」的希望,但这份希望很可能仅局限于 1 级高血压患者,也就是本来血压就不太高的那一部分。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而非仅依据血压水平。[2]
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GPS),除了部分非高危患者,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其实都没有「不吃药逆转」这个选项。
如果高血压不严重、发现得早、心血管风险低,有机会不吃药,那么就来到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开头研究在最后提到的——生活方式干预,真的能帮助降血压?
国家卫健委《高血压等四类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 年版)》编写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治医师 张书敏介绍,其实近几年已有许多大型研究发现,对于那些刚刚出现血压升高、还没开始吃药的人群,如果能够积极调整生活方式,血压确实有可能恢复正常。[3,4]
「比如少吃盐、多运动、减肥、调整心态等,都是有益的。」张书敏表示,「另外,老年人中有一部分『轻度高血压』患者也观察到了类似效果。一项中国的大型临床研究发现:只靠调整饮食,4 周内平均收缩压下降超过 10mmHg,和一片降压药的效果差不多。」
张书敏强调,虽然可以进行自评,但具体如何行动还是必须得到医生的专业评估。「不是你说『我能做到』就可以,要医生说『你确实可以』,才是真的可以。」
而对于更广大的、没有高血压的健康人群,生活方式管理也是不可疏忽的。张书敏表示:「今天的每一个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为未来的高血压『打基础』。」
一旦确诊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就不再是「选项」,而是「必须执行」的治疗手段之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就明确指出:改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正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擅自停药更是非常危险。多项研究显示,擅自停药的患者在半年内血压可能恢复至原有水平甚至更高,同时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显着增加。[2]
「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任何治疗都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目前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绝对不能拿某项研究当作『吃药或不吃药』的唯一依据。」张书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