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独居老人交了一群年轻的新邻居
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663

  老人叫侯文巧,北京人,今年78岁。30多岁时随丈夫从老家河南林州来到北京,最开始住在西城,后来拆迁搬到了内务部街这一带。会用手机,但用的不是很溜,经常打电话找不到人。

  中年人今年35岁,2006年来到北京念书,毕业后留在这座城市,在北京的东西南北都租房住过。最开始在媒体工作,后来随着时代浪潮进入互联网行业。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这两个人都不太有交集,但在“27院儿”组织的邻里活动“当我像你一样”上,这两个人相识了。

  她衣着整洁,却掩不住服饰的俭朴。她头发梳得很齐整,却更衬得白发显眼。她个头不高,却有些含腰驼背。

  整场活动的大多数时间,侯阿姨悄无声息地隐没在人群中,除了规定动作外,她几乎没说话,从她的脸上,很难看到太多情绪波动。也正是如此,相比其他踊跃发言的人,让我很难忽略她的存在。

  其中有一项活动,组织者要求大家用笔画出你的人生状态并做分享。侯阿姨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迟迟没有动笔。看别人画出来的内容之后,她开始涂画,一笔,一笔,再一笔。她画的是一条直线,直线上面是一团毛线。

  “内务部街”原称“民政部街”,宣统年间因民政部设置于此而更名为“民政部街”,后因北洋政府内务部在此而改称“内务部街”,后来这个称呼就延续了下来。文化名人梁实秋、李敖曾居住于此。在这窄窄长长的街巷上,还藏着卢森堡大公国驻华使馆。

  跟着侯阿姨的脚步,我们七拐八拐到了一个四合院门口。抬头一看,嚯,梁实秋故居的银色牌子挂在砖墙上。没想到侯阿姨住在这里,我赶紧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去,却有些失望,里面是一个常见的大杂院,各家的窗户对着院子的通道,走廊上挂着内衣袜子,院落的空地上堆着杂物,马赛克拼接的地板露出灰绿色的砖块。

  房间四十平米左右,卧室客厅并排,是典型的⽼⼀辈家庭陈设。一张棕⾊条纹的圆形折迭餐桌,上⾯堆着⾷物和未收的碗筷。一组发黄的衣柜、一张红木色的沙发,上面铺着各种盖布。电视机杵在对着餐桌的角落里。房间最显眼的地⽅,放着家庭照片。其他地⽅,则被各种⽣活⽤品堆满。客厅的一面墙上,挂着巨大的镜子,或许本意是为了放大这狭小的空间,实际却更显得房间凌乱、拥挤。

  在屋外,汽车总动员logo的儿童篮球架东倒西歪在杂物堆里。侯阿姨说,这是她从胡同里捡回来的,看着挺好又没人要,扔在外面怪可惜的。

  侯阿姨是河南林州人,林州是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60年代,她随当兵的老伴来到北京,几经辗转落脚到现在的居所。在过去30多年里,侯阿姨和老伴、儿子、女儿、孙女在这个房间里一起度过,房间的基本格局没变过。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这一家人的回忆。

  我问侯阿姨,孙女多久回来一次,她说春节才回来。同行的伙伴问,你想不想他们。她岔开话题,说他们时不时会来看自己,现在大家都挺忙的,自己身体挺好,没事也不愿意麻烦子女。

  家往往意味着温暖和归属感。而学者邹翔指出,“有时候,你会发现家庭同样可能成为滋生痛苦的温床。” 根据她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的研究,“尽可能保持独立、不给子女添麻烦便是一个老人晚年最大的体面,年老体衰不意味着可以倚老卖老。”

  第⼆次⻅⾯,任务是结对⼦的⼩组成员共同完成⼀组拼图。大家先一起讨论对家、对邻里关系的期待,然后剪下报纸、杂志上的图形或者文字,⽤拼贴画的形式来拼⼀个理想中的家。

  我们对于家的期待和想象各不相同、我和研究生朋友天⻢⾏空,把象征家的图画文字⽤剪⼑⼀张张地剪下来。在研究生朋友眼⾥,家的关键词是安全和⾃由,要有酒有爱。在我眼⾥,理想的家⾥要有旺盛的绿植和舒适的⻓椅,我坐在长椅上,靠在绿植边,在慢慢的冬夜里幻想着无数的奇妙故事。在故事里要有⽆限的可能性,要有朋友要有牵⼿和离别。

  ⽽侯阿姨的家是什么样呢?在她的桌⾯上,剪刀剪出的图案是⼀位时髦的⼥性、⼀只好看的包包、⼀个精致玩偶⼥孩和⼀杯带托盘的咖啡。

  因为A4纸足够宽,我把前三样图案横着排列在一起。按照重要程度,最后的效果就像这张图⾥呈现的:⼥孩玩偶、漂亮⼥⼈、包包、咖啡。

  我不知道这些图案对侯阿姨意味什么?或许玩偶代表给孩⼦准备的玩具?⼥⼈代表⾃⼰想要成为的模样?包包和咖啡代表希望过上的⽣活状态?

  在侯阿姨的家⾥,我很难看见美,但却能看见美的痕迹,看见78年光阴留在⼀位⼥性的身上的刻痕。时间⽆情,让⼈和物都失去了光泽。可我仔细去揣测侯阿姨的心思,她依旧对生活保有热爱。

  愚钝如我,我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以晚辈对长辈的视角,去揣测一位长我四十多岁的老人的想法。真可笑!

  这场活动的主题是“我和邻居那些事”。在最后的三个⼈的拼图中间,我贴上了⼀个关键词“引⼒”。一群不同年龄、性别、背景和经历的⼈,有的刚刚下班,有的刚刚收拾完碗筷,在零下十度的北京,跨越⼗⼏公⾥的路程,彼此吸引着对⽅来到同一个地方。在小屋里,一群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做着同一件事,彼此“揣测”着对方的心思,感受着对⽅内心的光亮,微小却明晰。

  或许,“邻居”不⼀定⾮得是物理距离上的相邻,也可以是基于行动产生的相邻感。而这样跨越代际、区域的“邻居关系”在当下格外迫切。

  中国社科院于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4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3.8%,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形成“银发海啸”现象。以家庭养老为主的“9073”养老模式,则是我国养老的实际现状。而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子女和父母分居,独居老人的数量突破1亿。

  根据学者研究,绝大多数中国老人内心都期待由子女照料自己,即使如此,那些搬入养老院的老人仍然以主动选择为主。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不想影响孩子的生活。

  就像来到活动现场的老人,即使儿女有更大更新的住宅,大多数仍旧居住在他们熟悉的社区。这里的原因很复杂,然而现实就是如此。因此,在这些老人周边,建立新型的、多样的邻居关系,变得重要。

  日本学者河合隼雄在《日渐衰老意味着什么》表示,知道怎么老去,才知道怎么让身强力壮的年代更加精彩;知道死,才知道怎么活。

  「当我像你一样」是内务社区居委会联合北京 ONE 艺术创意机构发起的公共艺术项目,项目通过公开的社会招募一位老年人与一位年轻人进行配对,以“约会”的形式走进彼此的生活,破冰交流。通过系列有趣的互动,放下以年龄区隔群体特征的刻板成见,走进彼此的生活。

  今年冬天,我们与北京 ONE 艺术创意机构联合发起活动「当我像你一样」,希望帮助两代人走入彼此的生活。我所参与的这期主题是从北京原住者以及租房为代表的新移民的生活角度畅聊,饱含个体生活经验以及城市生活变迁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上一篇:有关夸夸其谈的意思有没有后续报道?   下一篇:“个人交社保”和“单位交社保”有何区别哪种更为妥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