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环宝内刊:万亿城市无锡开创苏南模式成为国内光伏发源地!
时间:2023-04-11  浏览次数:663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无锡的故事,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在穿城而过的京杭古运河中,在风景秀丽的锡山惠山之间。今天,让我们穿越梅里的人文历史,领略无锡的魅力风情。

  无锡,简称“锡”,古称新吴、梁溪、金匮,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太湖明珠”的美称。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从现属陕西的岐山南奔梅里(今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句吴。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截至目前,无锡行政区划面积4627.4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3687.8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939.61平方千米,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和梁溪、锡山、惠山、滨湖、新吴5个区。

  无锡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已查明矿产有4类28种,其中包括陶土(包括白泥、甲泥、紫泥、嫩泥)、瓷(石)土、耐火黏土、铸型黏土等,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矿种和储量分布在宜兴。这也为宜兴紫砂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宜兴产陶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着名陶器产地之一,产品品质优异,尤以宜兴紫砂陶名闻中外。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号称“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这样的矿产资源,还孕育了素有无锡“三大名产”之一的惠山泥人。惠山位于无锡西郊,山脚下的泥土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早在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农闲时就地取材,捏些小玩意出售给朝山进香的香客。以后做泥人的越来越多,惠山一带呈现出“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的兴旺景象。清代,惠山泥人由乡民的农闲副业发展为作坊式的专业化生产。惠山泥人千姿百态,最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无锡“三大名产”的其余两种是酱排骨和清水油面筋。无锡酱排骨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甜咸适中,腴而不肥,已有百余年历史,享誉海内外。许多回国观光或游览的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也喜爱携带无锡酱排骨,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清水油面筋历史悠久,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无锡的一大特产。

  被称为太湖“三白”的白鱼、白虾、银鱼也颇为有名,其中白鱼、银鱼都曾被列为贡品。除此之外,无锡的特产还有阳山水蜜桃、大浮杨梅、马山芋头、小笼馒头等美食美味,畅销国内外。

  无锡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之所以被称为民族工业的摇篮,与当年荣氏家族在无锡开办面粉厂,创办民族资本企业和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有很大关系。荣氏家族的茂新面粉厂是研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佐证。

  苏南是一个地理概念,传统意义上是指苏锡常三市(苏州、无锡、常州)。1983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着作《小城镇·再探索》中首先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南”的范围更大。目前理论界涉及的“苏南模式”,区域已扩展到苏中的扬州、浙江的杭州等地,基本与中国人文概念中的“江南”接近。

  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追求村民共同富裕,非常符合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备受追捧。比如,江南第一村——无锡江阴华西村,就是苏南模式的代表。

  得益于乡镇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无锡的经济发展不仅在江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据无锡市统计局1月31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50.82亿。放到全国来看,这样的成绩在24个万亿GDP城市中排第14位,排在它前面的除了同在苏南地区、同为普通地级市的苏州,其他12个城市不是直辖市,就是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排在它后面的,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更是一大把。无锡经济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无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而无锡眼光独到,早在20年多前就开启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20多年前,留澳博士施正荣携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回国创业。无锡政府慧眼识英才,双方达成合作。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此后赴美上市,成就中国新首富,开启了中国光伏行业的新篇章。可以说,谈到中国光伏,绕不开施正荣,也绕不开无锡。

  作为国内光伏产业的发源地,无锡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凭借在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影响力,无锡还连续举办了14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获得巨大反响。

  2022年10月,无锡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全市光伏发电规模化开发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确保新增光伏装机并网容量136万千瓦,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并网容量161万千瓦,累计光伏装机并网容量达到280万千瓦以上。“十四五”期间,对于完成新增并网目标,安排光伏发电补贴资金并落实补贴的地区,市级自2022年起分年度给予补助。

  无锡对光伏的鼓励政策,将大幅提升本地光伏装机规模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清洁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从历史中走来的“太湖明珠”无锡,如今已经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这里有美景、有美食,还有拼搏上进的无锡人。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拼经济、谋发展,富有开拓精神的无锡,将凝聚共识、发挥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亚辉龙:4月7日获融资买入142882万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2642%   下一篇:管继平:平襟亚襟霞阁里看万象